第一百零二回:中国三座沧浪亭之沧桑2

  二、江苏苏州沧浪亭

  江苏苏州沧浪亭,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场附近,在苏州现存的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王钱谬之子钱元亮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 (1045年)诗人苏舜钦 (字子美)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钱氏园址,傍水构亭名 “沧浪”,取 《孟子·离娄》和 《楚辞》中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号沧浪翁,作 《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以作 《沧浪亭》长诗,诗中有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 (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人称 “韩园”。

  元·延祐年间僧宗敬在其遗址建妙隐庵。

  明·嘉靖三年(1524年),苏州知府胡缵宗于妙隐庵建韩蕲王祠。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僧文瑛复建沧浪亭,归有光作《沧浪亭记》。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江苏巡抚王新命建苏公(舜钦)祠。

  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江苏巡抚宋荦寻访遗迹,复构沧浪亭于山之巅,并筑观鱼处、自胜轩、步碕廊等,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

  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巡抚吴存礼将康熙御诗一章,饬工庀材建 “御碑亭”于园中,并重修沧浪亭。

  清·道光七年 (1827年),巡抚梁章钜以布政使莅苏,又重修沧浪亭,增建五百名贤祠,集苏舜钦、欧阳修诗句而成的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又作 《沧浪亭图咏跋》记述。

  清·咸丰十年 (1860年)沧浪亭毁于兵火。

  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复建古亭于原址,并在亭之南最爽处增筑明道堂。张树声做《重修沧浪亭记》。

  民国初,沧浪亭被毁,已是荒芜塞径,台榭池馆栋折垣圮。

  民国十六年 (1917年)五月,颜文梁受公益之聘,任苏州沧浪亭保管之职,倡议整修,得吴郡著名画家吴子深慷慨出银4000两复修沧浪亭,整修园林。

  (一)始建年代

  苏州沧浪亭由苏舜钦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 (1045年)。

  (二)第一次被毁年代

  苏州沧浪亭第一次被毁于北宋末年。

  (三)第二次修建年代

  苏州沧浪亭由僧文瑛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第二次修建。

  (四)第二次被毁年代

  苏州沧浪亭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前后第二次被毁。

  (五)第三次修建年代

  苏州沧浪亭由江苏巡抚宋荤在清·康熙三十五年 (1696年)第三次修建。

  (六)第三次被毁年代

  苏州沧浪亭在清·康熙五十年 (1711年)前后第三次被毁。

  (七)第四次修建年代

  苏州沧浪亭由巡抚吴存礼在清·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第四次修建。

  (八)第四次被毁年代

  苏州沧浪亭于清·道光五年 (1825年)前第四次被毁。

  (九)第五次修建年代

  苏州沧浪亭由梁章钜在清·道光七年(1827年)第五次修建。

  (十)第五次被毁年代

  苏州沧浪亭在清·咸丰十年 (1860年)由于兵火第五次被毁。

  (十一)第六次修建年代

  苏州沧浪亭由布政使应宝时、巡抚张树声于清·同治十二年 (1873年)第六次修建。

  (十二)第六次被毁年代

  苏州沧浪亭在民国初年 (1912年)前后第六次被毁。

  (十三)第七次修建年代

  苏州沧浪亭由䥺文梁、吴子深于民国十六年 (1927年)第七次修建。

  三、武昌兴国州 (湖北阳新)沧浪亭

  历史上,武昌兴国州曾涉及现湖北省的大冶市、咸宁市通山县、黄石市阳新县等地。阳新县,汉高祖六年 (公元前201年)设县治,初名下雉,属江夏郡;公元221年,三国吴分治阳新县,属武昌郡,阳新县更名于此;宋为兴国军,属鄂州;元升为兴国路;明降为兴国州,属武昌府;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改兴国州为县,复名阳新县;1965年属咸宁,辖兴国镇;1997年划归黄石。

  据明 《兴国州志》记载,宋·元丰四年(1082年),兴国军知军唐砥根据孔子闻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在阳新古城北莲花池始建 “沧浪亭”,后屡废屡建:

  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由知州周鹏复建。

  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4年),兴国州知州高梦龙复建沧浪亭。

  (一)始建年代

  阳新沧浪亭由知军唐砥始建于宋·元丰四年 (1082年)。

  (二)第一次被毁年代

  阳新沧浪亭第一次被毁时间没有确切记载。宋代建亭以后屡废屡建,在宋·元丰四年(1082年)到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间被毁。

  (三)第二次修建年代

  阳新沧浪亭由知州周鹏于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第二次修建。

  (四)第二次被毁年代

  阳新沧浪亭第二次被毁时间大致在明·嘉靖二十八年 (1549年)到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间。

  (五)第三次修建年代

  阳新沧浪亭由知州高梦龙于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4年)第三次修建。

  (六)第三次被毁年代

  阳新沧浪亭在清·康熙五十三年 (1714年)后第三次被毁。

  (七)第四次修建年代

  现阳新县城北莲花池面积近百亩,东连北门湖 (今称竹林塘),西接乌龟山,北枕双狮垴,南临古城墙,池内水平如镜,微波荡漾,夏秋之间莲花香艳宜人。在这个面积广阔的池内,那时有几座古色古香的楼亭建筑,颇是别致。沧浪亭,高三丈,建于池中央,南有 “政和堂”,北有 “十咏堂”,西有 “云水草堂”,各距沧浪亭数十步,并筑木桥数座,彼此互通,且能沿桥以不同方向登岸,这一古建筑群毁于清中晚期。近日得到阳新的信息,此历史风景区现正在改造为新的开发区,至于古之沧浪亭是否能恢复当拭目以待。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我国三大沧浪亭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如清代贾笃本在均州沧浪亭第四次被毁、第五次修建时所说: “兴废者数也,盛衰者时也,而衰而盛,废而新,又循环之理,而待人而成者也。”均州沧浪亭由兴到衰,因废而兴;苏州沧浪亭由盛而衰,衰而又兴;阳新沧浪亭兴衰交替,无不遵循着 “兴——衰——再兴——再衰——再兴……”的历史规律。人们在历史进程中看到了沧浪亭的兴衰史,看到了沧浪亭的沧桑,期待着均州沧浪亭的新生,期待着阳新沧浪亭的新生!让这三座沧浪亭同生共荣,为沧浪文化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王永国(1947-),男,湖北省郧县人,汉江集团铝业公司退休干部,主要从事均州志、武当山志、中国商用数字、沧浪文化等的研究,现为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

上一页 下一页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