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回:明代十堰抗倭英雄朱裒

■柯希国

朱裒(póu),字崇晋,郧西人,嘉靖举人,明朝抗倭殉国功臣。


明万历年间,朱裒出生于郧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朱德嘉靖年间岁贡,任铅山县丞;弟弟朱褒,嘉靖丙午举人任藤县令。朱裒少时聪颖好学,胸怀大志且忠坚好义。有一次,他在父亲府上看邸报,当读到一个死谏大臣的事迹时,他长声感叹的说:“我如果处在这个地位不能像此人一样,就不是大丈夫呀!”


嘉靖丁酉年,朱裒在湖北乡试中举,初任河南巩县教事,不久升迁到武功做知县。当时的武功县,官商勾结,权贵富豪横行乡里,积弊甚多,民怨极大。朱裒到任后,就抑豪强,振淹起弊,铁面无私,深受百姓敬仰和爱戴,称他为“铁汉”。后来升任扬州府同知(正五品),在离开武功时,挽留他的老百姓,塞满了道路,多达万人。


扬州素以富甲天下著称于世,明代中叶日本海盗集团屡次侵扰中国东南沿海,而扬州更为强邻所觊觎;倭寇常常由通、泰二州,劫掠扬州财富。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分3路进犯扬州,沿途烧杀抢掠,直逼扬州城下。扬州都指挥张恒、千户罗大爵、曾沂领兵应战,都不幸战死。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第二次侵扰扬州。他们从镇江渡江入沙河至扬州东郊登岸,沿途烧杀掳掠,焚劫城外店肆及民居近200家,杀死或淹死百姓数千人。时为扬州府同知朱裒率部同倭寇激战于扬城的东郊沙河,重创倭寇,斩杀倭寇首领1人,击毙倭寇甚众,夺回许多被掳男女及牲畜,倭寇败退。不久,败退的倭寇不甘心失败,便组织大军进行反扑,很快迫近扬州城东门。大敌当前,朱裒毫无惧色,大声说道:“真是奇耻大辱!”于是亲自率领兵士向倭寇冲杀过去,终因寡不敌众,战死在今扬州沙口村境内王巷口以西,但倭寇也因伤亡惨重而败退,扬州城得以保全。


朱裒血洒扬州、以身殉国后,扬州、武功、家乡郧西人民万分悲痛,纷纷表示哀悼。在扬州,老百姓为他立祠祀奉,即双忠祠(内祀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晏锐、朱裒)。祠原址在今沙口村陈家组板凳树(今曲江小商品市场以西附近),1950年,该祠因年久塌毁而被拆除,现已无存。在武功,人民修祠,作诗颂慕。家乡郧西在城内建登隽、联璧两坊来歌其功德,以示怀念。朝廷为旌表朱裒的功绩,追赠朱裒为左参政,录一子。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随着时光的流逝和历史风雨的吹打,朱裒抗击倭寇,以身殉国的英雄事迹早已鲜为人知。但发黄的历书中仍历历记载:


《康熙郧阳府志》【朱裒传】:由举人,郧西人,历扬州同知,嘉靖三十五年,倭寇犯三吴,乃统兵挑战,被执,骂贼而亡,赠河南布政,荫一子,立忠烈祠祀之,弟朱褒,嘉靖丙午科举人任藤县令。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八》朱裒,字崇晋,郧西人。嘉靖中举于乡,署巩县教谕事。迁武功知县,抑豪强,祛积弊,关中呼为铁汉。迁扬州同知,吏无敢索民一钱。三十五年,倭入犯,击败之沙河,歼其酋,还所掠牲畜甚众。未几,复大至,薄城东门。督兵奋击,兵溃,死焉。赠左参政,录一子。

--------------------------------------------------------------------------------
城东也有座双忠祠

■林广义

扬州人几乎都知道扬州城内的双忠祠(坐落在双忠祠巷,内祀南宋抗元英雄李庭芝、姜才。20世纪80年代建琼花路时,连同双忠祠巷一同拆除,原址即今文昌中路百盛商业大厦所在地)。对坐落在城东沙口境内的双忠祠(内祀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晏锐、朱裒),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1522-1567),倭寇曾三次侵扰扬州。沙口双忠祠中的晏、朱二人,就是在第二次抗击倭寇侵扰的战斗中壮烈殉国的。明嘉靖三十五年(1357),倭寇第二次侵扰扬州。他们从镇江渡江入沙河至扬州东郊登岸,沿途烧杀掳掠,焚劫城外店肆及民居近200家,杀死或淹死百姓数千人。时为高邮卫经历晏锐、扬州府同知朱裒率部同倭寇激战于扬城的东郊,重创倭寇,斩杀倭酋人,击毙倭寇甚众,夺回许多被掳男女及牲畜,倭寇败退。不久,败退的倭寇再犯扬州,朱、晏再度奋力迎战,双双战死于今沙口村境内王巷口以西,但倭寇也因伤亡惨重而败退,扬州城得以保全。朝廷为旌表晏锐、朱裒之功绩,追赠晏锐为府制、朱裒为右参议,并就地立祠祀奉二公,赐额“双忠”,即双忠祠。祠原址在今沙口村陈家组板凳树(今曲江小商品市场以西附近)。1950年,该祠因年久塌毁而被拆除,现已无存。(摘自《扬州晚报》)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