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回:郧西上津,商王族的重要起源地

如历史般厚重的上津古城墙


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关于商王族的起源地,学术界有河南商丘、陕西商洛、湖北郧西县上津之说。然而近年来,商王族源于上津一说,正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和接受。

文/图 尚政国

郧西上津,气候宜人,风景如画,是秦岭南麓的一颗明珠。《水经注》云:“丰乡水西南合关衬水而南入上津。”后文又云:“接秦之水,水澈见底,云绕鹤飞,仙境叠翠。”

上津,一度是郧西人的骄傲。这里有“秦楚咽喉”、“天下喉襟”的战略地位,更有地理上“通南达北”、“承东启西”的交通优势。自公元223年魏文帝曹丕在上津设平阳县以来,这里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置州。2007年,国家建设部、文物总局将上津镇命名为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但鲜为人知的是,上津是商王族的重要起源地,距今有4000多年历史。

一、商王族起源地之争

商王族的始祖是契。商朝是商王族最兴盛的时代。商朝的第一个王汤,是契的第十四世孙。

商王族的历史相当悠久。在契以前,向上可以追溯到黄帝轩辕氏。黄帝有个儿子叫玄嚣,玄嚣的孙子叫帝喾,帝喾就是契的父亲。契的后代中,有发明运输工具的相土,有使商王族强大的王亥。纵观商王族谱,契前面有大名鼎鼎的黄帝、帝喾,后面有商王族尊称为高祖的王亥。但是,为什么契被尊称为商王族的始祖呢?

《诗经·常发》曾记述:“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史书载,有娀氏简狄吞玄鸟有孕而生子,此子即商的始祖——契。《诗经·玄鸟》中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根据《史记·殷本纪》和甲骨卜辞材料记载,以及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虞舜二十年(公元前2260年),虞舜指派司徒禹治水,由契、稷协助禹。13年后(公元前2247年),禹治理洪水有功,被封于有夏,同时封契于商。虞舜还下令契顶替禹的司徒一职(主管教育)。

契不但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还为整个部族赢得了起源地——商。所以,契的后代非常尊重他,专门为他立了宗庙。《诗经·商颂谱》记载:“商者,契所封之地。”商是商王族的起源地,契理所当然地成为商王族的始祖。那么,这个公元前2247年所封之地“商”,到底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困扰史界达千年之久。商地归属不明,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商王族迁徙次数太多,有“前八后五”之说。“前八”,就是从契被封商地开始,到商王朝第一个王汤(公元前1600年),商王族迁徙了八次之多。《尚书》云:“自契至成汤八迁。”“后五”指商朝第一个王汤到盘庚(公元前1300年)迁徙了5次,最后迁到殷,直至商朝灭亡。汉朝的张衡在《西京赋》中曰:“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

氏族社会,即使有原始文字,也难于记录和传承。“商”的原始封地到底在哪儿?1500年后,孔子对这段历史的明确态度是“文献不足故也”!从契封商到商灭亡,总共1201年,14位先公,30个王,司马迁仅记述了2800字。他坦率承认:“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可见史料之匮乏。以致大学问家王国维也悲叹:“上古之事,若存若亡。”

从西周到清代,对商的研究资料都局限于周代的记述和《诗经》。直到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商代灿烂的文化才展现在世人面前。令人遗憾的是,出土的甲骨都属殷墟时期,汤以前的商王族史涉及很少。更遗憾的是,从1928年到2004年,殷墟共出土甲骨15万片,共150多万字,专家学者只能辨认2000多字。

就这样,商王族的起源地一直存在争论,有东方说,有西方说,有其它说。最主要的是河南商丘说、陕西商洛说以及湖北郧西县上津说。

河南商丘说认为,商丘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颛顼曾建都于商丘。帝喾之子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王族人的始祖。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建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商丘为商朝的第一个建都地,并先后六次在商丘建都。

可是,商王族源于陕西商洛说的观点似乎比商丘说更充分。就这个问题,专家的口水仗和笔墨官司打了多年,论据一大堆。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 (公元127~200年)、三国时代的大学问家皇甫谧 (公元215~282年)等在 《史记集解》中认为,商在陕西中部偏东的商县一带。三国时魏国大臣、著名经学家王肃 (公元195~256年)明确提出,商在陕西商洛,而不是在河南的商丘一带。他说: “然契之封商见於书传史记中,其文甚明。经典之言商者,皆单谓之商,未有称商丘者。”

地域归属之争、名人故里之争往往掺有地方利益因素,姓氏追溯却相对客观。姓氏研究学者们认为,商王族不但在陕西的商洛,就连商姓的始祖也在商洛。《通志·氏族略》认为商王族源于商洛。

大量证据表明,商的发源地不在河南商丘,而在陕西商洛。河南商丘商文化积淀深厚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从商汤(契的十四世孙)到商纣王,商都迁了5次,即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到盘庚时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故商又称为殷或殷商。5次迁徙中有4次在河南,商王朝最强大的时段,商文明高峰时段,商的都城迁来迁去,都在商丘附近,所以河南商丘豪迈地自称“三商”之源。

经过多年的争论,似乎陕西商洛占了上风。但是,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争论戛然而止,就连商洛本地的教授也否定商的发源地是商洛。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很简单,种种证据证明,商的发源地不是河南商丘,也不是陕西商洛,而是湖北郧西县的上津。

二、商王族源于上津的证据

商王族起源于上津,证据很多。

1、从汉至明的多本典籍记述。

明万历《湖广总志·国纪》记载:“契佐禹治水有功,舜使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商即上津县。契子昭明、传十四世而生成汤。”

1987年出版的 《湖北省建制沿革》指出: “舜封契于商,商在上津。湖北郧西西北与陕西接壤处有一条夹河,河之东岸有上津堡,今为上津公社。地在陕西商县正南,商山在其北,商南县在其东北。此一地带,盖即舜所封契商国之地。 《史记·殷本纪》所载自契至汤上传,世系明白。张守节引 《括地志》云:商州东八十里商洛县,本商邑,古之商国,契所封地。《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商,秦相卫鞅邑。上雒有雒水出冢岭山,又有甲水出秦岭山,东南至锡 (师古音阳)入沔。 《郡国志》二县改属京兆。注引 《帝王世纪》:商,契所封地,是湖北郧西上津,为古商国地。”

以上资料不仅说明契封于上津,上津就是古商国,还用了多种典籍证明。所列典籍,说理充分,是证明上津是古商王族起源地最充分、最有力的证据。

2、《史记索隐》中的注解。

《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记载:“秦欲伐齐,齐楚从亲,於是张仪往相楚。楚怀王闻张仪来,虚上舍而自馆之。曰:‘此僻陋之国,子何以教之?’仪说楚王曰:‘大王诚能听臣,闭关绝约於齐,臣请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使秦女得为大王箕帚之妾,秦楚娶妇嫁女,长为兄弟之国。此北弱齐而西益秦也,计无便此者。’楚王大说而许之。”

这一段中的“商於之地六百里”,商在什么地方呢?唐代有本专门研究史记的书,叫《史记索隐》,采摭许多大家的注文、论著及观点,注文翔实,对疏误缺略补正颇多,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在考证这一段历史时,作者司马贞注释:“商即今之商州,有古商城;其西二百里有古於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献商於之地六百里”的“商”,就是陕西的商州,商州有古代的商城。在古代商城西边二百里的地方有”古於城”。

这里面包含一个重要的时间先后逻辑:商州有古代的商城,但商州的古代商城并不是最早的商城,在商州西边二百里的地方有真正的古代商城。《史记索隐》注释的是战国时代的事,那么战国以前商州西边二百里有什么城市呢?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清楚地看到,战国以前商州西边二百里并没有什么古城,而在商州西南边二百里的地方有上津。用现在的谷歌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津在商洛的西南边,距离120公里。

这就是唐代史学家司马贞的论证:商州的古商城并非真正的古商城,真正的古商城不在商州,而在上津。清朝时,《康熙字典》把“商州有古商城,其西二百余里有古於城”这句话录了进去。

其实,郧西与商州渊源深厚。上津远在契的时候,商在上津,上津管理大片地区,是政治中心。但在周朝,“上津周属商州”(《历代地理沿革表》)。“商州今理上洛县,春秋时属晋,战国属秦即卫鞅所封商邑也……上津属商州”(《通典·卷一百七十五》)。贞观元年(公元626年),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上津设上津县,当时县境东部属山南东道均州郧乡县辖地,县境西部属山南东道商州上津县辖地。

3、麇人迁回祖先封地之说。

不少学者认为,春秋时代,位于今天郧西羊尾的麇子国,就是商王族的后裔。当时,麇人从山东梁山辗转迁徙到羊尾重新立国,是回归故里的举动。这不光解开了麇人频繁迁徙之谜,也为商王族的发源地在上津提供了新的佐证。

《十堰通史》、《郧阳古国》都讲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西周初年(公元前1046年),在山东梁山北运河入黄河的地方,一个叫“微”的方国,倾国出动,两次越过黄河,又渡过渭水,翻越秦岭,几百年中经过5次大迁徙,克服重重困难,在郧西羊尾建立麇子国。麇人为何对郧西这么痴情?他们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呢?

《郧阳古国》、《十堰方国史》载,远在夏朝的时候,“微”居于南楚丘东北三百里的微乡(今山东梁山北运河入黄河处),到商王族始祖契的第七代孙上甲的时候,上甲击败了“微”,“微”被迫开始迁徙。而打了胜仗的商王族领袖上甲,改名叫上甲微。

堂堂商方国,灭了对方,就把对方的方国号据为己有,由“上甲”变成了“上甲微”,这是极不正常的。夏商时代,很少出现两国重名的。氏族社会,不可能姓别族的姓,也不可能叫别人的名,一个大族大方国的王,更不可能把对方打败了还把对方的方国名加到自己的名字后边。那时的方国战争,一方灭了对方,就连对方的方国名也一起灭了。正因为如此,“夏有万国,商有千国,周百十国”,无数方国被灭掉后连名字都没留下。

只有一种可能是,这个“微”本来就是商王族始祖契的后裔。因为商王族是舜分封的大族,所以人丁兴旺,繁衍到后来,有许多分支,但仍属商王族,“微”是其中的一支。属同族的“微”与上甲发生了矛盾,上甲打败了“微”,把“微”的方国号加到自己的名字后面,叫“上甲微”。都是一家子,在“上甲”的后面加了一个“微”字,即表示打败了对方,又安抚了对方同族的子民,这样的解释就顺理成章了。

正因为“微”是商王族的后裔,所以被打败了,还能住在原处,且一住就是四五百年。但是,周武王灭纣以后,周室打压商王族后裔,“微”方国的子民们就想迁徙。迁到哪里呢?“微”方国的子民们想,这儿不让呆,那儿也不好呆,我们就跑到祖先契最初的封地上去呆着,你们该没意见了吧!

于是,“微”方国的子民们开始了返祖之旅,从遥远的山东,历经几百年,数次迁徙,矢志不移,于公元前七世纪的时候,回到了商王族发源地上津,在湖北郧西县羊尾一带建立了麇国。麇国面积最大的时候,包括鄂西北、陕东南的大片地区。所以,“郧西春秋晋麇二国地”(《古今图书集成》)。

三、商王族源于上津鲜为人知

欣赏长堤柳浪,领略漫川雄关,你会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受尘封历史,品味秦楚风韵,你会慨叹上津历史的厚重。上津历史悠久,典籍记述却很少。三国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建平阳县的历史,还是清代史学家杨守敬考证出来的。上津的历史,大多是历代史学家、地理学家们在论证其它课题时带出来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四点:

一是裁撤频繁。上津曾14次建县、6次设郡、2次置州,建制更替太频繁,且大多数裁撤不是在同一朝代,而是外来政权侵入所致。行政区划在撤并之时,难以保存历史文档;行政隶属关系在敌对双方更替时,更不可能保存历史文档。

二是上津长期处于边区、边塞。春秋时期,上津一会儿属秦,一会儿属楚,一会儿又属晋,总是在几个大国的分界线附近。战国时期,上津一直是战争前沿,朝秦暮楚。南北朝时期,不同政权在上津及其周围建立过义阳、南丰阳、开元等9个县。五代时期,上津一直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边区。宋元时期,上津曾是南宋抗金前线,一度被金人占领、掳掠。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性命都难保全,更不用说保存书籍文档了。

三是灾害频繁。郧西十年九灾,水、旱、冰灾轮番肆虐,使上津治所多次发生小范围迁移。而每次迁移,对上津文物及典籍都是一次灾难性的破坏。

四是频繁移民,削弱本土文化。从现有的典籍材料看,上津移民在三国时代就有。自东晋起,上津对北方迁来的居民“实行土断”,即把“侨人断入所在籍贯”,类似于现在的落户口。宋元时期,北方汉人大规模南下,以及明清时期的移民高峰,使得上津乃至整个鄂西北文化趋于多元化。移民太频繁,使本土文化难以传承。

五是人口锐减。上津几度繁华,也数度遭遇灾难。金兵掳掠后,上津人烟寥寥。元末明初,上津经过几十年的战乱,“千里无人烟”: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人口统计时,上津县只剩下163户2797人。

上津曾经历过不幸,但在新时期,上津是幸运的。现在是信息共享的时代,我们有更好的平台、更好的资源、更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上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还历史以真实。随着更多文物的出土、更多资料的出现,上津的历史会更充实,上津的形象会更饱满。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