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七回:郧阳翻山堰 |
郧阳翻山堰梯田 清光绪年间所立石碑 |
黄忠富 一 郧县城关镇翻山堰村位于郧县城北20公里处。这里的每一条山脊上都有一条水渠,每一面山坡上都是层层梯田由顶至底。翻山堰的名称由此而来。 很多没有到过翻山堰的人听说这里的地貌后既好奇又纳闷,不知道水为什么能够翻山。原来,翻山堰处于郧阳盆地的最北沿,附近山脉的山沟比这里的山脊还要高出许多,只要修个水渠稍加引导,水就流在了山顶上,就可以浇灌两面山坡上的所有田地。这,就是翻山堰的奥秘所在。 翻山堰的堰和渠以及万亩梯田何时所开,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不过有传说是战国时伍子胥屯兵于郧阳所修,与武阳、盛水二堰为同一时期的水利工程。由于伍子胥屯兵郧阳也只是传说,同样没有文字记载,因此这一说法同样无可考证。在翻山堰中央山脉的山脊上,有一块清光绪年间 (1875年~1908年)所立的石碑,碑文中说: “翻山堰水渠天造地设,不知创于何代。”可见100多年前的人对此问题也在思索,但同样不得要领。 这块石碑立于翻山堰山脊上一处分水岔渠旁。碑文记载了清光绪年间人们争水时发生的惨案和调处及永久性解决水纠纷的办法。现在的石碑上有四个圆形孔洞,是 “文革”期间有人把石碑抬走,作为粮食加工厂里固定柴油机的底座所打。所幸的是,粮食加工厂主人当时把有碑文的一面朝向下面的土层,才使碑文没有发生大的损害。1959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到过翻山堰,并仔细研究了这块石碑,还嘱付当地干部要好好保存。1979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任重任到湖北视察时虽然没有来到郧县,但却问起了翻山堰的这块石碑。在从上到下的追问下,翻山堰人终于从粮食加工厂里找到了这块石碑,并把它抬到原处重新立了起来,但碑帽已荡然无存。 王任重为什么重视这块石碑?这块石碑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二 清光绪年间,郧县发生了大旱,饥民无数,饿殍遍野。翻山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虽然不至于有饿死人的现象,但水事纠纷却越演越烈,终于在光绪二十七年 (1901年),翻山堰爆发了大规模的械斗。 碑文是如此记载这次械斗的: “而田多水寡,每当春夏,上塞下挖,此夺彼争,变阡陌为战垒,哭声直上云霄,是岂闾阎之坏为荒陵哉?” 翻山堰的大规模械斗自然惊动了县衙和府衙。然而,那是一个多事之秋,县老爷和府老爷们已经忙得顾不了翻山堰械斗之事,就委托住在离翻山堰不远的洪贡爷去处理此事。 洪贡爷何许人也?县衙和府衙怎么会委托他去处理如此重大的事件呢? 洪贡爷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当地人对他的尊称。他的名字叫洪高升,字丙甲,生于道光十七年 (1837年),卒于民国二十五年 (1936年),享年99岁。洪贡爷的家虽然住在翻山堰以西3公里处的杜家湾,但在当时,他是郧县特别是县城以北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他早年中过贡生,所以人们称他为洪贡爷。有人说他在光绪癸巳年 (1893年)考中了进士,他家的大门上方有一块进士及第匾,但解放以后不知去向,估计多半被毁;也有人说他曾经被任命为郧西知县,却不去上任,后又改派为郧县候补知县,县城以北的官司要由他先断,双方不服再上县上府。这些说法虽然流传甚广,但实际情况如何却无从考证。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洪贡爷的一生都在教私塾,清末民初,翻山堰一带方圆十余里,识字人大多是他的学生。 1985年,笔者曾经为写郧县教育志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民间考证洪贡爷。他一生没有做过真正的官,却吃着朝廷的俸禄;他一生都在教书,但翻山堰的水案的确是他在64岁时断的。至于他为什么没有去当真正的官,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受到打压,终生不得志;二是身处乱世不愿为官。也可能是由敬及爱,乡亲们都相信他不为官的原因是后者。不过,在他孙子的家里,保存着两幅他在96岁时写的条幅,从中确实可以看出他有看破红尘归居乡野的心境。 其中一幅写的是: “静坐茅庵培养心田,看破人情闲事少管,我何不将谓偷闲寰,少年自愧才疏学问浅。顺情说好话,公道惹人嫌,总不如隐茅屋种田园,教子孙课诗篇,耕读为业乐天。” 另一幅写的是: “然闲游竹林里,学饮桃李园。休要谈古今,切莫讲治乱。哪管他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当一个无拘无束旷野汉,快乐逍遥过上几年。” 这些字不仅写得潇洒漂亮,而且笔锋犀利,刚劲有力,简直看不出是一位近百岁老人的手笔。他的学生们都说,洪贡爷特别注意让他们练字,他自己不仅写得一手漂亮字,而且能在自己的拇指盖上写100个小楷。 单从这两个条幅上,我们当然不能断定洪贡爷在年轻时就不愿意做官,因为他有可能是在年事已高后才看破红尘写出这样内容的。但无论如何,从没有做过实官的洪贡爷依然是官,因为他有官服,能断案。至今还有许多人记得洪贡爷死后的出丧,他入敛时身穿蟒袍系玉带。按当地风俗,出棺时棺材的大头要先出堂屋,也就是死人的头先出门。而洪贡爷出棺却恰好相反,是棺材的小头先出堂屋,也就是他的脚先出的门。这有个说法,说他是前清的官员,要堂堂正正地走出去,而不能与常人一样滚出去。据了解,他的这一出殡法,在郧县北部一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三 洪贡爷到翻山堰以后,并没有采取暴风骤雨、激化矛盾的办法来断案。而是深入民间调查了解情况,然后找来双方的代表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洪贡爷说: “今夫朝廷之御世也,必取钱粮于民。而下民之力薄弱,必资灌溉于水。由是观之,水顾可不重乎哉?”他要求田户们坐下来公议,制定出乡规民约,而且必须人人遵守,违者将处重罚。他说:“欲不如此,则田途旱,而钱粮无出,殆其势而不得不然耳。” 农户们公议的结果是: “每年捐钱二百文,当立石闲一分东西二渠,且将田内种种凡例开列于后,不得新开渠路。一则保护水道,二则保护银粮也。” 何为 “石闲”?就是在一块一丈见方、一尺多厚的青石板上凿下一 “人”字形的平整水道,然后把青石板埋在水渠的分水处。这样,不管上游来水大小,在经过石闲时就分成了两股大小一致的水流,田户们就不会再为水的多少而发生纠纷了。 为了防止有人毁渠夺水,田户们公议的 “凡例”有五条: 一、凡有私损碑强堵水者,惩罚银币千文;私堵水闲者罚币五百;作证捉得者赏币三百文。 二、凡有开新渠改田搅扰堰规者,堰中均不得让其过水,违者断其之水。讼,则先用官钱,不足再补。分水惹事者,宜别。 三、修渠每季首次限定在清明节后,次堰长先口传信某户。受罚田种户出工一个,以不亦然,多则加倍。米冠者不能充役,当限以日出入工。缺工违限各罚银二百文。 四、所捐岁银出放外人但每年按五石轮流经营。即用,堰内之人当时将己之水田抵于堰上。在清明前三日同众算明,量利摆会。会宴人数照修渠二倍贾算。宴上当众交还银钱于会上。 五、窃禾稼者罚钱一千文,窃瓜菜者罚钱五百文,作证人赏钱二百文。 洪贡爷的这次断案,不仅平息了翻山堰的械斗,而且有效地防止了这类械斗的再次发生,足以显示洪贡爷的智慧和号召力。100多年过去了,翻山堰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水事纠纷。这期间也曾发生过大的干旱,但有了乡规民约,翻山堰的乡亲们基本上都是在平静、平安中度过的。 四 20世纪中叶,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贫民百姓翻身做了主人,开始了战天斗地的大行动。尤其在中国农村,掀起了一个以治山、治水、治坡为内容的“三治”高潮。 这期间,翻山堰出了一位人物,他叫高华堂。他带领翻山堰的人把各个山脊上的水渠向下游开挖延长,并沿途修塘围堰。他的这一举措被层层上报后受到了上级的肯定与重视,并开始向外宣传。仿佛在一夜之间,翻山堰和高华堂成了湖北甚至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尤其在1958年,高华堂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后,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高峰期光汽车就要排好几公里长。 “郧县大堰乡,翻山堰渠长,‘三治’英雄高华堂,赛过夏禹王。”随着参观者的到来,这首由农民创作的诗也传遍了全国。 1959年11月,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到翻山堰视察。他在考察了翻山堰的渠、水、田之后,又对那块石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仔细研究了那块石碑,并详细听取了老农们讲述立这块石碑的过程。他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古物,要求翻山堰人和各级政府要好好保护这块石碑。 “文革”开始后,在 “破四旧、立四新”中,人们对这块石碑也就慢慢地失去了敬重。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柴油机和米面加工机传到了农村,不过那时的柴油机是一种体积很大的立式高桩机,发动后震动很剧烈,不稳定,需要用大的石板固定。于是,翻山堰粮食加工厂的师傅想到了那块石碑。他请人把石碑抬进了加工厂,又请石匠在石碑上打了4个圆形孔洞,然后把安装了木头底座的柴油机放到石碑上,用木桩打进石孔固定柴油机。 幸运的是,粮食加工厂的师傅还算是手下留情。他把石碑有字的一面朝向了有泥土的下方,才使得碑文没有遭到大的破坏;在给石碑打孔时,把其中的3个孔打在了没有字的边缘上,只有1个孔毁掉了石碑上的两个字;他在固定柴油机时,使用的是木桩,如果使用的是钢钎,说不定会使孔洞扩大甚至使石碑破裂。 1979年5月,已是国务院副总理的王任重到湖北视察。一到武汉,他就对省委的同志说要见高华堂,并要求高华堂全程陪同视察。高华堂立即从郧县启程赶到武汉。一见面,王任重就当着省委同志的面,向高华堂问起了翻山堰的石碑。那时,高华堂担任郧县政协副主席,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回过家乡翻山堰了,对石碑的下落也不太清楚。他把情况实事求是地向王任重作了汇报。 高华堂还在陪同王任重视察,但王任重问起翻山堰石碑的消息很快传回了郧县。县里、区里立即派人寻找石碑的下落。于是,石碑从机器身下解放了出来,清洗干净后抬回原处重新立了起来。 如今,这块石碑依然矗立在那里,固如磐石,但翻山堰的水渠已经水泥硬化,今非昔比。值得一提的是,那块分水的“石闲”已经从地下挖走,换成了 “Y”形水泥渠道。如今, “石闲”被一农户抬走,做了一处放水的闸口底板。 |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