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回:古沙陀族后裔或存郧阳


  □邢方贵

  十堰市郧阳区地处我国中部,扼汉江,毗邻豫陕渝,千百年来,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在朝代更迭、战乱、大饥荒的年月里,这里接纳了各地百姓,从而形成了这里多民族共存共荣的局面。郧阳区境内虽以汉族为主,但也有回、蒙、满、土家等少数民族。

  在郧阳区和丹江口市,有几个大家族常常出现返祖现象:新出生的孩子天生一头卷曲红色或黄色头发,与周围其他人家的孩子大不相同。对此,很多人感到奇怪,却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

  1

  红色卷发的特殊村民

  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的李氏是当地的大家族。这个家族中常常会生出卷发或红发的小孩。笔者出生于此的同学李元村,青少年时代就被叫作“红毛”,因为他的头发与众不同,天生卷曲还呈红色。他说这种情况在他们村有不少,谁也说不清楚原因。

  山跟前村的部分居民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后远迁外地,还有一部分村民后靠安置。但笔者还是通过李元村了解到山跟前村一些天生的卷发与红发村民:李元村、李元珍、李元枝、李善银、李荷花、李晓梅、李随银、李善廷……李家这些天生卷曲红发的族人,在人群里显得与众不同,特别是在崇尚俭朴、国内还没兴起烫发染发的年代。

  从山跟前村走出的、现在已是高级经济师的李善廷,供职于武汉市农村商业银行。他在武汉上大学时,学校开展了“清理精神污染”活动,禁止学生染发、烫发、佩戴饰品。已经烫发、染头发的学生都把头发恢复到了自然状态,惟独李善廷还是一头卷曲头发,差点被学校批评。后经查实,他的卷曲头发是天生的,学校才作罢。

  这种卷曲头发在其他姓氏的家族中有没有呢?笔者走遍郧阳区,至今没发现这类现象,有非李姓的卷发人,则必与山跟前村李家有着血缘联系。李元村告诉笔者,他们家族中有一支在清代顺治年间迁徙到了郧阳区茶店镇李家坡村,这一支族人保管的家族资料较多。

  如果茶店镇李家坡村李姓人家中也有卷发、红发的情况,那么山跟前村李姓家族的这种现象就不是孤证了。2012年2月19日,笔者走访了郧阳区茶店镇李家坡的李氏族人,86岁的李明义拿出了家谱,这是与他们同支的陕西省咸阳市李姓家族族谱的手抄本,谱中追溯的最早时间为明朝成化年间 (1465年—1487年)。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李家先祖李廷稹祖居山西,后因破产自山西逃难时,其孙李庞“迁湖北省郧县西南茅窝保山跟前”。

  陕西省咸阳市的这支李姓族人,是1904年从郧阳区茶店镇李家坡村迁入的。2004年,陕西省咸阳市人李善贵据家谱所记,辗转郧阳区茶店镇李家坡村寻祖,带来了家族中早期撰修的家谱,受到宗亲的热烈欢迎。

  其后李明义据此谱走访调查登记,整理誊抄出更完整的 《李氏家谱》。2007年,同村的李善有等参考上述资料,编写出了新的 《李氏家谱》,并综合前代派序,又续出70代派序。笔者在茶店镇李家坡村见到了天生卷发的李元兰、李元安姐弟。当地人说,出外打工的李姓族人中也有卷发的。

  2

  郧阳区、丹江口市有沙陀人后裔

  笔者经相关专家了解到,古代居住在新疆的沙陀人在唐与五代进入中原后,因战争一部分流落到了郧阳地区,其中最大的一支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后裔,他们与汉族人最大的不同是长有卷曲的红发,眼睛呈淡蓝色或淡黄色。

  专家的话让笔者豁然开朗: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李姓族人如果是古代沙陀人的后人,更可能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后裔!这样看来,他们不同于汉族的容貌特征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从郧阳区的沙陀族人后裔,笔者想到了丹江口市的原沙陀营村。我第一次到丹江口市时,就感到“沙陀营”这个名称很特别。当地汉族人口聚居,命名大多以汉族语言习惯为主,如丁家营、张家营、刘家营等。但“沙陀营”就有些不同寻常,“沙陀营”想必是沙陀族聚居的村落,而且此地沙陀人比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和茶店镇李家坡村李姓沙陀人数量多,所以才把“沙陀”的族名命名为居住地的地名,沿袭至今。

  丹江口水库第一次蓄水时,淹没了老均州城,新城在丹江口水库大坝右侧选址重建,沙陀营村也迁建在新城城区内,改为 “沙陀营街”。

  笔者曾委托丹江口市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的王永国代为调查“沙陀营”的相关情况,他查到丹江口市市民汤玉林、汤玉民、汤玉雨、汤玉成、汤成举、汤成安等天生头发卷曲,发梢呈黄红色,与其他市民大不相同! 王永国也对此感到惊异。

  丹江口市“沙陀营”的名称及此地的卷发居民,有力地证实了郧阳区、丹江口市两地卷发、红发人口很可能是古代沙陀人后裔。

  3

  沙陀族人为何南迁

  沙陀族是唐代以前西突厥别部,分布在新疆巴里坤湖以东当时名为“沙陀”的大沙漠一带。唐太宗置沙陀府,因此号称沙陀突厥,简称沙陀。沙陀族以部族号朱邪为姓。

  唐宪宗时,沙陀酋长朱邪执宜归附唐朝,其子朱邪赤心平叛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一族有功,被唐宪宗赐国姓“李”,并赐名李国昌。从此,这一支沙陀部族便不再用“朱邪”为姓,而改姓李。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后,唐僖宗授李国昌之子李克用雁门节度使加东北面行营都统衔镇压起义军。李克用率沙陀骑兵一万七千人,号称“鸦儿军”(着黑衣)入关中镇压起义。经过征战,李克用“破黄巢,复长安,功第一,兵势最强,诸镇皆畏之”,他后来被擢拔为河东节度使。923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称后唐庄宗。其实,沙陀族在唐代之前,是一个不引人瞩目的部族。从唐末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部族,镇压黄巢起义、争霸中原、左右唐室,于五代时期入主中原,并最终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三个封建政权。

  后晋时,契丹人改国号为辽,并在华北及中原地区大肆搜刮杀掠。彪悍的辽国人在征战中专门追杀沙陀人,因为他们认为沙陀人是皇族,在中原掳掠的金银珠宝多(史载后梁高祖石敬瑭“所聚珍异,穷奢极丽,宫殿悉以金玉珠翠为饰”),从而迫使后唐、后晋的沙陀族平民南迁逃生。其中一支就迁徙到郧阳地区:逃到丹江口市的沙陀族人集中聚居地称沙陀营村,迁于郧阳区的沙陀族人聚居在柳陂镇山跟前村及茶店镇李家坡村。

  这些沙陀后裔迁至汉江流域已逾千年,但至今他们仍有明显的沙陀族特征——以上的李姓家族中经常会生出头发卷曲的孩子,他们头发发梢呈红色,双眼皮、大眼睛、长睫毛,瞳仁泛黄或泛蓝。这些特征向世人展现着他们特殊的血统。

  4

  一把石剑是否是物证

  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曾经有过数次民族大融合。沙陀族这个以前名气不大的部族,在唐朝末年迅速崛起,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政权,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对沙陀族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华民族融合的意义。随着沙陀政权的瓦解,沙陀民族在历史上消失了。我国现有的56个民族中没有沙陀族,原因是大部沙陀人融入了汉族,有一小部分融入了其他少数民族。

  那么,郧阳区柳陂镇山跟前村李姓族人可能是沙陀族后裔的论断是否有历史物证呢?笔者曾从郧阳区柳陂镇一位教师手中得到一把石剑,这把石剑是他从柳陂镇山跟前村一位李姓学生手中得到的。这把石剑长16.5厘米,宽2厘米,剑身刻有“福国剑”三字,剑柄四面刻有四个人像,其中两个是汉族人像,另两个人像高额深目,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容貌特征。少数民族人像的位置在上,汉族人像的位置在下。此外,在剑把手两边各刻有一个“W”、“K”的字样,在剑身上刻有细密的花纹。

  石剑是青灰色,质地不是很坚硬。若地质部门能鉴定出石材的出处,就可能有效佐证山跟前村李姓族人的来历。希望相关专家能为这把石剑作出科学合理的鉴定。

  笔者探索古代沙陀族在鄂西北地区的繁衍已有很多年,希望此文能帮助山跟前村李姓族人查清自己的族源,为探寻郧阳区的历史和郧阳人的包容性作出贡献。 (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