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回:郧西:登湖北第一关 品秦风楚韵 |
被誉为“湖北第一关”的湖北关,又称湖北口,位于湖北郧西县湖北口回族乡与陕西镇安县茅坪回族镇的交界处。三面环陕一面归鄂,为古代由陕西汉中通往湖北襄阳等地必经隘口,故名。四周山峰高耸,隘口居中,呈东西向,历为军事要地。 极目远眺,湖北关附近自然景观钟灵毓秀,人文景观独具神韵。有千亩石林、“三棵树”、三天门、猫耳洞、鹰嘴石等自然景观和鄂豫陕省委与红二十五军战斗活动遗址、三十六岩观音寺、红岩清真寺等人文景点交相辉映,成为鄂陕边境知名的旅游胜地。 此外,“湖北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南宋岳飞、明末农民领袖李自成、清初“白莲教”义军首领王聪儿都曾在湖北关下屯兵血战。1935年,徐海东率领红二十五军挺进湖北口,建立了根据地,并在此击败国民党庞炳勋部数万之众。中原突围期间,是新四军五师重要活动区域。 更有意思的是,居住在此地居民竟操四种方言,堪称“联合国”。据有关资料记载:在湖北口以李姓居民居多,李姓祖籍湖北黄州,由下江迁徙而来,操江淮方言,他们管妈妈叫“姨”,管爸爸叫“丫”或“爹”,管热叫“勒”,管吃饭叫“加食”;而四百多年前从山西珙桐大槐树迁过来已落籍成为当地人,则以李姓、张姓、何姓为主,操正宗的湖北方言。他们管上面叫“高头”,把刚才叫“先头”,管姑姑叫“大大”,管叔叔叫“姥姥”,语言轻柔委婉。还有一些村落操秦巴方言,带有浓浓的川味。而从陕西临潼、长安一带迁移过来的回民则操正宗的西安方言,管爸爸叫“大”,管姨叫“丫丫”,管婶婶叫“娘娘”,把下一次叫“二回”。据说这些回民是在陕甘回民起义时,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杀由陕西关中逃亡至此的。此外,湖北口有很多节日。汉族有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回族有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等,除此之外,还有小的节日和纪念日,如法图麦节、登霄节、阿舒拉节等。除节日之外,以赶集形式为主的商贸习惯也是当地人最热闹的“保留节目”:每逢阴历一、四、七,回汉人民就去陕西镇安县茅坪回族镇赶集,农历二、五、八,则转往湖北口,三、六、九又转至邻近的关防乡,这种传统持续了上百年。 附:1986年4月3日,湖北口回族乡成立,因湖北口关而得名。成为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湖北省唯一以“湖北”冠名的地方行政区域。湖北口回民当起源于元朝。南宋咸淳三年到九年(1267-1273年)间,元世祖忽必烈调集数十万大军由陕入鄂经上津围攻襄阳,其中就有不少回族将士,后来,随着战争的结束,元世祖忽必烈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同)”,大量的回民居此。明末天启年间,豫、陕连年大灾,陕西临潼、长安一带居民迁移至落户,其中尤以马、魏、哈姓回民居多。成为回民在湖北四大居住区域之一。他们定居在海拨1600余米的老水泉、松树阳坡(今红岩坎子山村)和陕西镇安县的茅坪、阳山等地。清朝中叶,民族矛盾加剧陕甘诸地回民纷纷聚众造反,清政府予以镇压的同时,对聚居回民实行强制疏散。从嘉庆至同治年间,陆续有被强行疏散和逃荒的回民进入湖北口一带,逐渐形成了包括西川、桃园沟、湖北口、红岩、冯家冲、坎子山、虎坪、泗峡口等村在内的回民聚居区域。最初,回民在冯家冲村草建活动场所。清初,回民向地势较为平坦的红岩、湖北口发展。清康熙初年,回民在今湖北口修建了一座清真寺(后称红岩西寺),成为鄂陕穆斯林做礼拜场所。乾隆年间,又在今西川村三组新建一寺,为西川及陕西茅坪回民礼拜场所。遗憾的是,历经战乱和“文革”,均毁于一旦。1983年,省主管部门批准开放了红岩东寺、西川寺和坎子山寺,使回民有了固定宗教活动场所。 相关链接 千亩石林位于坎子山,面积近3000亩。海拔1500米山上石峰、石礅、石笋星罗棋布,远望似人山人海,战将如林,近观如“老背少”、“姐妹谈”、“夫妻舞”,仰卧立曲,千奇百怪,目不暇收。三十六岩因其主题崖高三十六丈而得名。三十六岩地处险境,被绵延的群山环抱,顶峰突兀,崖间有一陡峭的天然石级小径,几处半岩洞壮大凹建有观音寺,观音寺有观音殿、三圣殿、娘娘殿、祖师殿、十三殿等殿堂。观音寺顶部有一个八卦井,虽地处山颠,却常年积满,取之不竭。观音寺西北角崖缝边缘有一个小泉眼,因其每分钟只能滴下五滴水而得名五滴泉。被人们称为观音圣水。至于声名遐迩的“三棵树”,根扎两省、叶落三县,虬枝嶙峋,苍生古意。富有民族特色的“清真寺”,建筑别致,古香古色,拙扑典雅,秀丽庄严。曲径通幽的“三天门”白云悠悠,雄浑壮观;鄂豫陕三省常委会遗址的“虎坪涝池”,再现了风雨岁月,给后人留下了缅怀先烈之地;还有境内的穿心洞、莲花洞、净王碥、虎头雾、水溅羊耳洞等自然景观。 |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