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回:竹溪西关:记忆中的“清明上河图”

未改造前的西关街。

西关街改造鸟瞰效果图。

  竹溪县西关街,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由竹溪首任知县曾熙完成,迄今已有600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历经沧桑,仍然古韵犹存。长街深巷印证着它的风光,考究雄伟的建筑映照着它的气派,唯美精致的窗花彰显着它的风情。鳞次栉比的店铺,热闹沸腾的集市,五峰书院、弥陀寺、龙王庙、湖南馆……它们一起铸就了古街的辉煌。新世纪的西关街,伴随着传统与时尚、古老与现代,镶嵌在青山绿水之中,北有四季葱郁的五峰山,南伴常年流淌的竹溪河,一幅活生生的清明上河图情景就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然而,2013年,这幅历史长卷被画上了休止符。2013年5月2日,在轰隆隆的挖掘机声中,美丽的画卷逐渐变成了记忆……

  ■文、图/记者 谭祥军 特约记者 郭军通讯员 颜义众 实习生 甘恬美子

  清幽古朴的建筑风格

  古代的县城都不大,竹溪县城也是如此。石砖城墙四壁林立,东西南北四门进出。因为这是一条县城西门外的街道,故称西关街,它是县城通往外界的咽喉。在竹溪县城,西关街起码有“三个之最”,即这条街人口最多、街道最长、最为繁华。因而,西关街的建筑是十分讲究的,多少年来都是整个县城一条靓丽的风景线。西关街从县城西门而上长约5华里,街道宽窄不一,窄处3米左右,宽处不足6米,整条街道蜿蜒伸展,狭窄幽深,错落有致。由于西关街北靠五峰山,沿竹溪河而建,在这条不长的街道上,自然形成五峰山水注入竹溪河的四条沟壑,四条沟壑四道桥,把西关街装点成“小桥、流水、人家”自然和谐的景象。

  西关街的房屋建筑清幽古朴,明清风格,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飞檐斗角。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窗棂门楣有砖雕木刻,工艺精湛,屋与屋之间是高高的马头墙。临街的墙面都由铺门板儿一块一块拼成,临街的门是铺门,早卸晚上,十分安全方便。店堂和货架多以字画点辍,亦儒亦商的高雅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老街上小巷纵横交错,具有建筑群体美的视觉。走进院内,有的二进三厢,有的三进三厢四厢,四周的屋檐构成一个方形的天井,寓含“四水归堂”和“肥水不外流”的敛财之意。店堂一般都比较深,前店营业,内厢是作坊或储存货物,有的则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西关街多为一层的平房,但也有不少二三层精巧玲珑的楼阁,楼阁上镂刻精美的花纹图案,古色古香,情趣盎然。打开临街窗户,可以看到街上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热闹场面,推开后窗,可以欣赏潺潺的竹溪河水和对岸的田园风光,在阁楼上如同秦淮河畔的香君楼,感受赋诗填词、琴棋书画、品茶论道的风雅。

  江南情调的竹溪河畔

  竹溪山清水秀,县城依山傍水,西关街沿竹溪河而建。在这条街上,有若干个下河道。这些下河道都是用石条铺成的,是西关街居民下河挑水、洗衣的通道。临近河边,经常有几个比较固定的洗衣石斜放在水中,一半伸在河水里,一半露出水面。

  最美的是夏天,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成群。河边的吊楼倒映在水中,岸边的杨柳随风飘荡,几个洗衣的妇女或披着长发,或梳着长辫,坐在河边,面朝河水,背向着堤,在一起说说笑笑。小孩也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光着身子在河里捉鱼抓蟹,打打闹闹。这时,棒槌的捶打声、笑声、歌声、流水声、大人的喊声、小孩的叫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乐。

  河水两岸的沙洲露出鹅卵石,干净如洗,把洗好的衣被往沙洲上一铺,不一会儿就干了,洗衣的妇女叠得平平展展,提着竹篮三五成群地走在街上,又为西关街增添了一道风景。

  几个年过花甲的老头儿依然坐在那里,弯着身子,嘴里含着尺把长的烟袋锅不停地抽着,散发出一阵阵烟雾,一坐就是一两个小时,很难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如此种种,宛若一幅幅画,一幅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画。

  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在西关街上居住的人,寻根问底,不是湖南老乡,就是江西老表,四川幺妹也不少,故而在这条街上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除了具有地方传统的皮影戏、山二黄戏剧文化外,最为突出的还有民间风俗节日文化和商业文化传承至今。每逢年节,西关街热闹非凡。大年三十,西关街上每家每户都要贴上大红的春联和崭新的门画,挂上灯笼。尤其是春联,更为引人注目。整个西关街简直就是一个楹联书法大型展览,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对每家每户春联的平仄对仗和书法都要细细品味。看到好的春联,站在门前当着主人的面赞不绝口,当然对欠佳的春联也直言不讳,从而促进在西关街居住的人对春联和书法越来越有兴趣,一年比一年讲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县里文化部门还组织了很多次春联评选活动,获奖的春联都集中在西关街上,这与西关街居民爱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到了正月十五,西关街更是热闹非凡,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城。十五的灯不仅起到“亮”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体现灯的文化和主人的个性,有的把灯蒙上祥云、龙凤、喜鹊、荷花等图案,有的写上龙凤呈祥、太平盛世、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等吉祥语,还有的将主人的姓氏贴在灯笼上,以展现主人的气派。

  更具有西关街地方特色的还是龙灯和船灯,正月十五龙灯、船灯上街,是春节人们企盼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龙灯飞舞,彩船招展,锣鼓喧天,唢呐声声,来自四面八方的龙灯、船灯汇集在西关街,人流如潮,车水马龙,居住在西关街的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烟花朝着赤膊上阵、手舞龙灯的小伙子不停地燃放。舞龙灯的小伙子也不断地表演出“二龙戏珠”、“双龙出水”、“火龙腾飞”、“蟠龙闹海”的花样动作。舞龙舞狮,玩彩船,烟花璀璨,锣鼓声声,场面十分壮观。整个西关街沉浸在欢乐之中,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亦儒亦商的西关老字号

  商业文化是西关街的又一特色,讲究诚信、和气生财是商业文化的主要表现。西关街恪守着传统的商铺格局,前铺后居,迎街就是一个曲尺型的柜台,商品堆在店铺里,甚至街面上,与顾客零距离接触,这种没有间隔的买卖,很有农业时代人与人之间充分信赖、讲究诚信的遗风。尽管西关街比较狭窄,店挨着店,铺连着铺,相互竞争在所难免,但都是邻居,商家与商家十分友善,相互关照。

  西关街商家精明能干,亦儒亦商。在没有现代计算工具的时代,完全依靠精湛的技艺,很多人都具有“一称准一口清”的本领。

  正是西关街古朴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商家的精明能干,才孕育出众多的西关老字号。

  据《竹溪文史资料》记载,西关街最早的当铺叫“西当铺”。清代同治末年,约公元1874年前,竹山籍落户竹溪的乡绅高锡铸,在县城开有两家当铺,一家在南门内叫“南当”;另一家则设在西关,称“西当”。这两家当铺统一名号叫“高合顺”,由晚清咸丰末年出生的杨兰洲管账经营,当铺于光绪中期“寿终正寝”。“高合顺”所属的西当铺,在西关街当属“当铺始祖”,为以后社会发展的抵押拍卖经营奠定了基础。

  设在西关街的钱铺,最早出现在1911年。根据资料记载,1911年,姓徐的投资商在西关开设了名号为“徐复兴恒”的钱铺,资本5600块银元,具体情况不详。据说钱铺主要业务是存取兑换银钱,从中收取手续费,称之为“升水”,一般收取20%左右的手续费。

  除了钱铺,还有理发店。西关街理发店是有60多年历史的老店铺,至今兴旺发达,顾客盈门。创始人是四川人杨建发,1943年流落西关,在此安家落户。杨建发会理发手艺,将喻家糕果铺改为理发店,从事理发30多年,于1975年去世。

  这个理发店面积150平方米左右,坐河朝坡临街面,显示出老店铺、老建筑、老摆设、老师傅、老价格的“五老”特色。老房子有100多年历史,该店理发师傅多数是老手艺人。今年73岁的王德恒师傅,18岁当学徒理发,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理发工龄。68岁的理发师哈德超,从事理发52年。花甲老人王永华,16岁学习理发手艺。年逾花甲的柯贵生,理发生涯已有45年。4位老理发师宝刀不老,雄风仍在,手艺越来越精。

  风味独特的传统食品

  有了古朴的文化底蕴以及商业氛围,西关街的小吃文化应运而生。西关街的风味小吃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月饼、酥饼、油条、碗儿糕、水煎包子、牛肉煎饼等,故有“吃在竹溪”之说。

  在西关街,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特色食品——火腿。竹溪是个自然农业县,养猪成为一种习惯,素有“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传统。解放后,生猪养殖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一度出现“卖猪难”的状况。时任县长崔一民非常着急,听说浙江省金华火腿十分出名,1954年7月派人前往金华引进人才。被请进来的是吕益乾、任子荣两位师傅,在西关街上街头设立肉食加工厂,进行火腿加工,带徒传艺。经过选料、腌制、晾晒等十几道工序,被誉为竹溪的“金华火腿”成功出品,产品质量能与真正的金华火腿相媲美。竹溪的“金华火腿”产品推向市场后,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好评,影响较大。1956年,上海、锦州、武汉、孝感等大中城市商人纷纷来到竹溪签订购买合同,当年销出火腿5000多只。

  令人期待的现代西关街

  时光荏苒,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关街仍然是物资交流中心,物阜民丰,车水马龙。它保留着明清时的风韵,又融合了新时代的气息。但到了新世纪,已是暮气沉沉,破旧不堪。

  2013年,竹溪县县委、县政府决定启动西关街改造工程。根据规划,西关街的改造历经3年。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城市中配建龙形水系,东西纵向修建明清一条街,修复湖南会馆、甘露寺、五峰书院等文化景点。房屋保留明清风格,由南到北、由矮到高形成梯次,按中高档景区标准打造,实现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同时配套建设休闲广场、亲水平台等基础设施及农贸市场、教育卫生等服务机构。

  建成后的西关街,既可延续竹溪文化根脉,又可提升竹溪城市品位。当然,这一切,都必须等到3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见证。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