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郧阳文化》之:屈原与郧县的传说 

屈原图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姓芈,氏屈,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汉族,战国时期楚国丹阳人,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公元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国宫廷颁发了一道让后人唏嘘了二千多年的诏书:将三闾大夫屈原流放汉北。从此,郧山汉水荣幸地留下了中国第一个伟大爱国诗人的足迹。
屈原第一次流放的汉北在今天的哪里呢?

据2009年9月1日中国青年网《屈原(流放)》一文记载:屈原第一次流放汉北地区为汉水的上游。楚怀王十六年(前313年),为了破楚、齐联盟,秦国派张仪带了很多财宝到楚国活动。张仪贿赂了楚国的一批权贵宠臣,又欺骗楚王说:“楚国如果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出商、于一带六百多里土地。”利令智昏的楚怀王听信了张仪的鬼话,把相印授予张仪,封张仪为相;贪图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真的和齐国断绝了合纵之盟;还派人跟张仪去秦国受地。张仪回秦国后装病,三个月不见楚使。愚蠢的怀王,还以为是张仪怪他绝齐不够坚决,又派人去辱骂齐王一通。齐王大怒,断绝了和楚的合纵,反而和秦国联合起来了。这时张仪才出面对楚使说:“您为什么不接受土地呢?从某地到某地,长宽六里。”六百里变成了六里,楚使很生气,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先后两次兴师伐秦,结果都被秦打败,丧失八万军队,大将军屈丐、裨将军逢侯丑等70余人被秦军俘虏,还被占去汉中大片土地。

这时怀王稍有醒悟,“悔不用屈原之策”,“于是复用屈原”,让他出使齐国,重修楚齐之盟。秦两次大败楚军之后,也怕齐、楚复交,于是主动提出退还汉中之地的一半以求和。楚怀王恨透了张仪,提出不要汉中地,只要张仪头。秦惠王本不同意,张仪却胸有成竹地说:“以我张仪一个人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臣愿意到楚国去。”张仪到楚以后,贿赂了郑袖、靳尚之流,在楚怀王面前一番花言巧语之后,糊涂透顶的楚怀王居然又把张仪给放了,还和秦王结下了婚姻关系。等到屈原使齐回来,说明利害,怀王想追回张仪,张仪早已走得无影无踪了,这样楚国对齐国又一次大失信用。前305年,楚怀王二十四年,楚又一次背齐合秦,去秦迎亲;第二年,怀王还与秦王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接受了秦退还的上庸之地(今湖北竹山县)。当时屈原虽竭力反对,结果不但无效,反而遭到了第一次流放,流放到了汉北地区(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

又据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党委书记喻斌同志于2008年4月24日十堰日报刊发的《屈原行吟汉北》一文记载:在《抽思》中,屈原点出了一个地名——“低徊夷犹,宿北姑兮”。他在“北姑”这里住了一晚上。“北姑”在哪里,不仅是今天,就是汉代的人也不知道“北姑”这个地名。据语言学家考证,“北姑”实际上就是古书中的“百濮”。“姑”、“濮”同音,“百濮”是西周初一个部落,楚立国于丹阳后,逼迫“百濮”往西走,后投靠庸国。作为处在楚国与庸国之间而又在汉江边上的“百濮”,大约应在堵河入汉水处。这样看来,屈原确已来到了十堰的腹地。

离开了郢都,溯汉江北上,一步步走近郧阳。在素有“天狱”之称的古麇子国,屈大夫满面愁容,神色憔悴,临江洒泪,写下了名篇《抽思》:“有一只鸟从南方飞来啊,栖息在汉水北方。一只美丽异常的鸟啊,却离群独处在异乡。它形单影直孤苦伶仃啊,没有一个伴侣在身旁。它在远方一天天被人遗忘啊,想要申诉却不能如愿以偿。遥望北方痛苦地流泪啊。面对着江水叹息忧伤……(译自《九章·抽思》)

2009年11月21日火凤网载《专家确认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为楚文化源头》一文介绍:“国内多位权威专家近日确认:去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郧县辽瓦店子遗址,正是学界多年寻找的楚文化源头。”

综上所述,无论是汉北在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之说,还是喻斌所言及的“‘百濮’,大约应在堵河入汉水处”之说,抑或是“郧县辽瓦店子遗址为楚文化源头”之说,都折射出一个共同的文化信息——屈原当年流放确实接近甚至到过湖北郧县境内无疑。因为今天的郧县正在汉江中上游,而且百濮、辽瓦店子遗址等均位于现在的郧县柳陂镇辽瓦村(原为郧县辽瓦乡,后于2001年4月合并入今天的柳陂镇,成为该镇一村)境内。

去国怀乡的屈原,虽然屡被官方排挤,但忧国忧民之心不移,在民间口碑甚佳。在楚文化润泽弥久的郧县民间更是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一说有名的郧阳蜜桔,就是屈原当年引种到楚地边陲的。至今,这种“天地化育的善美之树”,仍是淳朴的山里人脱贫致富的“嘉树”。至今郧县青曲孙家湾的脐橙、郑家河的蜜桔,仍以个大味美色艳为汉江两岸人民所乐道。

二说端午节的起源,普遍的说法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据唐文秀《端午诗》记载:“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楚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不由悲愤交加,仰天长叹,他怀念郢都,怀念百姓,憎恨敌人,憎恨奸邪,决心用自己的生命去警告卖国的小人,激发全国百姓的爱国赤忱。于是解下衣服,包着江边的石头,用带子紧紧缚在自己身上,奋力向江心一跳。爱国诗人带了楚国干净的石头,很快沉了下去。屈原死后,百姓敬重他,哀悼他。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的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这天是农历五月五日。从此,这一天就成了屈原投江殉难日。因为他是和危害楚国的小人斗争而死的,所以到了他的忌日,百姓们就挂起昌蒲剑,喝着雄黄酒,以期预防奸邪的侵害。后来演变成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屈原的爱国精神,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生了根。清同治丙寅修《郧县志》记载:“五月五为天中节,是日作艾虎插蒲剑于门卫,取辟邪之义……”相传郧县各地农历五月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即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三说是在郧县青曲镇这一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周边,凡有流水处,人皆颂屈子。在当地留下了一系列传闻与屈原有关的颇具纪念性质的地名。据对汉江文化颇有研究的现任郧县青曲中学校长易伯坡同志多方查询、考证—— “辽瓦(今属柳陂镇所辖一村)、曲远河(北流至堵河口汇入汉江)、唐王沟(现郧县青曲镇曲远河村七组)、弥陀寺(“郧县人”发掘于此)、白马寺(现为青曲镇弥陀寺附近一小地名)、店子河(现青曲镇店子河村)、祠堂洲(郧县柳陂镇轩家沟地段汉江中心处一小岛)”等均与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话说屈原流放至汉北后,回望家乡不由惆怅万分,不禁迎风长叹道:“辽啊、辽啊,我的家国啊”。当时人们尊敬屈子,痛心他不幸被流放的境遇,就将屈原迎风长叹之地命名为“辽瓦”。

由于屈原时常骑着白马在汉江边来往,人们视屈原为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救世贤才,在弥陀寺附近不远处立一“白马寺”以志纪念,现“白马寺”荡然无存,仅为当地众口相传的一个小地名。

当屈原骑着白马辗转来到现在的店子河村后,因时常惦记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常常独自一人来到河边悄悄垂泪,人们就将这里命名为“惦子河”;又说是屈原投江身亡后,此地百姓常聚集于江边祭奠屈原,村中有一文雅之士,将此地改名为“奠子河(意为祭奠屈子的意思),(另有店子河地区自古以来扼守汉江堵河两水之要害,可“上通陕川,下达荆湘”,是古麇国、古庸国、百濮地望等诸方国与汉江下游的楚国相互通商的客栈和码头,故名为店子河一说。)后来在流传中不知怎么就成了今天的店子河了。至今堵河口与店子河一带,端午划龙舟热烈、隆重,风雨无阻,赛过过年。

颇具人文渊源的郧乡人民、尤其是青曲人民在闻听屈原投江消息后,含悲将身边那条河道既不弯曲也不绵长的小河亲切、委婉地命名为“曲远”,是为“曲远河”;人们洒泪痛悼屈原大夫,并在曲远河、堵河交汇入汉江河口处的高地上建筑寺庙,日日口念弥陀为之祈祷,是为“弥陀寺”;年年在堵河口隆重举办龙舟赛寄托哀思,更在汉江河中心的小岛上立祠四时祭拜(有人说是某不知名讳的一帮船家之宗祠,但不少人却说是民众为纪念屈原而立的祠堂),是为“祠堂洲”。现今这座小岛上祠堂历久损毁,只留下瓦砾荒草同默哀,汉水江风共呜咽……

据说唐代时,被流放的李泰因思慕屈原的高风亮节,曾专程到过现在的青曲镇唐王沟一带,向当地人寻访屈原的事迹,并在此地建立行宫,至今此地仍流传着唐王行宫一说。现在,青曲镇曲远河村七组仍有唐王沟这一地名。当地百姓中仍有着唐王行宫的传说,但具体在哪里,却众说纷纭。
时至今日,郧乡民众仍对屈原礼敬有加,诵经、燃香,代代不忘屈原之赤心挚情,如江水滔滔不绝于耳,若窖藏醇酒经久弥芳……

四说是“楚大夫屈原说‘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的记载,为郧县凤凰灯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每年春节,全国各地都在玩龙灯耍狮子,而郧县人却舞起独一无二的凤凰灯。郧县人为何要独舞凤凰呢?这是有历史渊源的。

《郧阳府志》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节,通衢张棚结彩,火树银花,灯烛辉煌,又火龙、凤凰、竹马、狮子,皆以竹纸装点为之……”

楚人崇凤,先祖祝融是火神、风神,又是“凤”的化身。古书《尔雅?释鸟》称,凤凰的形体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楚大夫屈原说:“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这些记载,为凤凰灯的制作提供了依据。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权利至高无上。自古龙是皇帝的象征,有“龙在上而凤在下”的说法,慈禧将其改为“凤在上而龙在下”。为迎合慈禧,朝野使用“凤凰”的形象便多起来。

郧阳府的王明德是光绪9年的进士,曾任清庭的“学道”。辞官回乡后,每年元宵节都在家中挂上一盏竹篾扎制、五彩纸裱糊的凤凰灯。他扎制的凤凰灯,颈部能左右活动,头部和身子内点根蜡烛,通体透亮,鲜艳夺目。有年春节,王明德向县城一些民间艺人提议:“你们年年都玩狮子龙灯,能不能玩个新鲜的凤凰灯!”艺人受到启发,就以他家挂的凤凰灯为原型,放大尺寸扎制,这就是现在凤凰灯舞的雏形。

此后,凤凰灯舞经过一代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加工,并参考图画、戏剧、传说等不断改进,又加入了音乐和表演,由粗到精,日趋完善。

在郧阳这块沃土上,凤凰灯舞逐渐形成一种融民间工艺美术、舞蹈、音乐于一体,程式完整、风格独特的花灯舞蹈。

至今,凤凰灯仍于每年春节、元宵节在郧县的街头、宅院演出。表演时由两名男性青年舞凤头、凤尾,另有6人持4盏鲜花灯、1盏牡丹花灯和1盏太阳花灯分立四周,陪衬和烘托现场气氛。表演按出巢、游园、寻牡丹、戏牡丹、擦痒、摇翅、理羽、打盹、点头等程序依次进行。锣鼓响起,凤凰动静结合,文雅细腻,既热烈奔放,又激越欢快。郧县一海外游子曾这样感叹凤凰灯舞:“听一曲乡思无限,行万里神韵难忘。”

楚人崇凤之俗与屈原的美文启发了后人,为郧县凤凰灯的制作提供了依据。郧阳凤凰灯舞起于民间,流传于民间,通过一代又一代艺人传承与发展。终于于2005年,这一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

五说是鄂西北盛行的招魂习俗也与屈原有关,旧时在鄂西北盛传着小孩受惊或小儿面黄肌瘦、双目无神时,常请巫师叫魂的做法。特别是郧县民间至今仍有大人为受惊吓的小孩叫魂治病之说,不少人认为此习俗极有可能源于楚国神秘的招魂古俗。

其作法是:当某个受惊吓小孩,出现了持续发烧、印堂发青、神智迷离等症状,夜晚时分,母亲依偎在孩子身边,一边用手轻拍患儿,一边面对开着的门口轻轻叫着:“XXX,不怕吆,回来、回来”。其父亲在洞开着的门内配合着应答到“回来啦、回来啦。”说来也怪,一般经过连续几天的配合应答,患儿病症竟然逐渐变轻转好。

楚人重巫,巫师曾被楚国视为至宝,楚国巫风盛行。招魂是巫师的主要活动之一。俗传人有三魂七魄,三魂是超生魂、守尸魂和游魂;七魄是耳、目、口、鼻七窍的感觉。人死魂魄离身,有时活人也会因意外的惊吓或刺激而神经错乱,魂飞魄散。楚人为招魂复魂形成了一套法术习俗,这种招魂习俗在鄂西北不少地区至今仍广为流传。

楚怀王被秦国诱骗拘留,至死未能回国。楚国大夫屈原哀悼楚王,为了使楚王的魂灵能回到故国,写了著名的《招魂》诗篇。鄂西北民间巫师招魂的基本程序与楚辞《招魂》所记相类似,先请天神下界,次请圣贤临坛。所请神灵中也有屈原相公。招亡魂用茅草扎人形,并穿已亡人衣服。

在襄阳,从封棺人殓至殡葬都要演唱招魂曲。落棺埋葬之前,歌师还要唱招魂词以安置亡灵。在屈原故里秭归的祭奠仪式中,百姓直接沿用屈原《招魂》词为招魂文。鄂西北寡妇改嫁,辞别亡夫都要请巫师招前夫亡魂。这种习俗,襄阳称为“脱白打婚醮”。 除了招亡魂外,鄂西北还有招生魂的习俗。在荆山脚下,还保留了招续生魂的仪式。

基于此,笔者认为郧县民间为受惊吓小孩叫魂治病的作法,极有可能是屈原《招魂》在长期流行过程中逐渐演变的简易方式之再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以求索”。不仅仅是屈子忧国忧民之心的真实写照,更是郧阳儿女不屈不挠、执着向上的理想追求。

江流天地外,屈子魂犹在。愿屈子九天有灵,佑我郧阳家和业兴,护我中华国富民强。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