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回:郧县五峰麇国故都及庙会之谜 |
□周宗华 冰客 西周时期,郧县五峰乡因曾是麇国故都——钖(yáng)穴而闻名遐迩,是当时十堰境内一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最具规模的城邑。后来麇国的遗址被发现,一些出土文献和文物相互印证,佐证了这里曾是繁盛一时的麇国故都所在地,这一发现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汉江可能曾在五峰改道 郧县五峰乡距郧县县城68公里,位于汉江上游。关于五峰的由来说法有二:据清代同治时期的《郧县志》记载:“五峰山,(钖穴)县城西二十里,故钖穴县之南丰山也,高九仞,上有五峰观。”另一种说法是因为境内有东峰、西峰、南峰、北峰、中峰五座山峰而得名。但据典籍记载,西汉时期,五峰原叫“五丰”。这从五峰古地名有南丰、东丰、南北丰和五丰等来看,五峰的正名应为“五丰”(取五谷丰登之意)。而今五峰乡之名,则可能是从五丰山之名而来,五丰山在古代又称南丰山。 在五峰乡集镇的东、北方向,有一条长约6公里、宽约700米、呈南北走向环抱整个集镇的山川。山川两端与汉江相接,中间地域一马平川,全为上好的良田。人们猜测这条山川曾是汉江古河道,因为远古时期的汉江洪水泛滥,冲垮了部分山体,导致汉江改道,形成了这一平川。但也有传言说,汉江从此处改道的原因为人工开凿,直接证据有二:一是如今南北峰村一部分和西峰村旁的山谷是由废弃河道长年淤积而成,而附近桐梓垭是由周围黄土堆积而成,疑为人力所为,目的是抬高地势,堵塞河道,促使汉江改道;二是汉江天河口上游北岸山崖如被斧头劈过一般,切面整齐,亦疑为人力所为。所以,在五峰有汉江“进西峰,出东峰”的说法。 站在肖家河最高的地方,向西南望去,五峰乡集镇和6公里长的平川尽收眼底,形成了一道奇特的景观。此川是一片辽阔的沃野,可谓一座旱涝保收的大粮仓。古麇国的先辈们将都城选在这里很有道理。 古代城市选址在河流沿岸的地段原因有三:一是由于河流附近泥沙淤积,土壤肥沃,便于农耕生产;二是城市邻河,便于居民取水;三是在古代,河流一般是运输大宗物资的交通要道,选址在河流附近,利于物资转运。麇国都城的所在地,符合古代都城选址的一般规则。从五峰沿汉水上行,可入汉中盆地和古巴蜀之地;沿江而下,可直达江汉平原,也可由襄阳改陆路北上中原;或取道丹江、淅水,由水路北上。五峰是南北交通的咽喉部位,这里历史曾是繁华的水陆要道。 西周麇国故都——钖穴 大量史料证实了郧县五峰乡曾是麇国故都钖穴。据清朝 《郧县志》载:“郧县,周古麇地, 《左传》楚潘崇复伐麇,至于钖穴,事在鲁文公十一年 (公元前616年)。杜注:钖穴,麇地,在今郧县境内。”麇即微、眉。其先祖来自于山东梁山一带的微国。商王文丁时代,微国很强盛,曾是称霸一方的伯主,对商的统治威胁很大,在出土的甲骨文上称 “微伯”。面对强大的微,商不得不与之讲和。到了商王廪辛执政时,派小臣垟伐微,经过激烈战争,商终于战胜了微,俘获了微的首领。遭此打击,微的一支迁移到渭水中游的南岸,即今陕西眉县境内,依附于西周。 《尚书·牧誓》记载,西土八国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战争。但是,西周建立后,统治者担心微国日趋强盛,威胁统治,于是周“征眉微”,“眉微至,献帛”。之后,微国人又被迫翻越秦岭,迁居于汉江中上游的钖穴,称麇国。 据《郧阳古国》一书考证:微在今山东西部的梁山,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迁徙:第一次迁徙,由微地越太行山到今晋东南的潞城县境,与黎、潞为邻,国名仍称微;第二次迁徙,过黄河到渭水流域,称微,又称眉,在今陕西眉县境;第三次迁徙,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钖穴,称麇,又称麋,在今陕西省白河县和湖北省郧县境内;第四次迁徙,其居钖穴一支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省岳阳市境;第五次迁徙,其防诸一支西迁庸,再迁蜀,称微、眉,称微者在今竹山县境,称眉者在今四川省眉山县境,后又有分支迁到滇北,所以在今云南省大姚县的麇人仍称微。 《山海经》云:泰山西南梁山一带的人以麋鹿鹿角为图腾。《辞海》云:麋鹿因其角似鹿角而非鹿角,头似马头而非马头,身似驴身而非驴身,蹄似牛蹄而非牛蹄,故又称“四不像”。但因麋鹿体高身壮,又有较大的角头,给人以威武雄壮的印象,因此成为微人及后来麇国的图腾。 麇国因参与周武王伐纣而封侯。据《姜太公本传》和《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记载,姜子牙与微人同祖,同是麇国的先祖。据此推之姜子牙崇拜的图腾亦为麋鹿角头,加之麇国在武王伐纣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许忠琳才在《封神演义》中将姜子牙的坐骑写为“四不像”。又据《中国大事年表》和《郧阳古国》中考证,在所载八个部族中,庸、羌、微、彭四族均位于十堰及其周边地区,庸即为今竹山县;羌又称缰或称绞,今郧县境;微即眉,即麇子国,今郧县西;彭即今房县。麇国因在武王伐纣中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诸侯国后,开始以郧为中心向周围开拓周的疆域。 《左传》记载:文公十年(公元前617年),楚子、陈侯、郑伯、蔡侯次递于厥貉,将伐宋,麇人逃归。十一年楚子伐麇,成大心败麇师于防诸,潘崇复伐麇至于钖穴。又载:文公十六年,楚大饥。庸人率群蛮以叛楚。麇人率百濮聚于选,将伐楚。楚灭麇后,将麇人迁于湖南省岳阳市一带,与百濮为邻。 麇国的古老文明 在周代,五峰曾是十堰境内的一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当时十堰地区最具规模的城邑。汉江流经这里,呈“n”形,“n”的顶端所对,就是隔河相望的天河口。在这一“n”形的弧圈内,就是五峰乡的肖家河村。 肖家河村所在的山坡就是五峰乡集镇。五峰乡北临汉江,以前非常僻静,而沿汉江下行25公里处的安城(现属五峰乡管辖),却要比它繁华许多。后因乡镇几经撤并重组,五峰作为乡政府所在地,加之交通优势,使得并不临江的五峰乡集镇逐渐繁华起来,成为方圆二三十公里内的经济、文化中心。 据清朝《郧县志》记载:麇国故都的钖穴山“东临汉水,北瞻天河”。志书称:“至今周山皆穴,淘金者多窥伺焉,乡人禁之。”由此认为,“钖穴”之名是因淘金人在当地掏了不少洞穴而得名。经实地考察,专家认为肖家河村所在的土坡,就是史志上记载的钖穴山。 据考古专家分析,肖家河村楸树坪一带,应为麇国都城的居民(生活)区,半坡以上至坡顶,则为葬区。坟地选择于高岗,古人称为“归山”。上古都城,居住区与墓地虽相对分离,但相隔也不会太远。 近年来,肖家河村发现了不少春秋时代的青铜器皿,以及不少铜质兵器,如铜戈、铜矛、铜戟、铜镞等。这表明,2600年前的麇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及相应的锻造和加工技术。且经考证,麇国人的青铜材料来自下游25公里处的安城。考古学家在安城发现了古代的青铜矿采矿、冶炼遗址。探明的铜矿井属洞穴式,出入有两个洞口,一在山顶,一在山腰,两洞洞口相距约1000米。整个采矿遗址面积约6万平方米。据鉴定,此矿井属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铜矿遗址。到目前为止,这座遗址是汉江中下游发现的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古铜矿遗址。 庹家洲遗址在五峰乡集镇西北方向约3华里的汉江边上,该处发现了大量文物,石器有斧、镞等,陶器多为碎片,有厚胎彩陶钵、碗、彩陶盆、尖底瓶、卷唇瓮、鼎等,这些文物证实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这表明,在5000年以前,人类就已在今五峰乡一带安家落户。 五峰行政区划的变迁 五峰素有 “汉江故道”的地理位置优势,是人们寻找已久的长利川之所在。 长利川,又称长利谷。从现有的记载看,早期称为长利谷,相关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 《水经注》,唐代李吉甫的 《元和郡县图志》。《水经注》说: “汉水东经钖县古城北,县古春秋钖穴之地也。又东经长利谷南,入谷有长利故城,旧县也。”谭其骧主编的 《中国历史地图集》根据此段记载,将长利谷、天河与实际地理环境对应了起来。根据该地图显示,汉代的长利县城在今郧西县城和天河口之间的天河岸边,离天河口略近,大约10公里。据此,学者提出五峰的汉江故道既今西峰村就是古代长利川的观点。 麇国在春秋时期为楚所灭,战国为楚地,秦代隶属汉中郡,西汉时期将麇国原有的地盘划分为钖县和长利县两部分。钖县的县治在麇国故都钖穴,辖今郧县、陕西省白河县和房县的一部分,辖地位置主要在汉水南岸。长利县县治在天河口“入谷”不远,辖有今郧西、郧县的大部分,辖地位置主要在汉水北岸。据此,学者们认为:长利县是从钖县分出的,两县县治相隔仅10公里。长利之名,一如它的县域一样,都是源于原钖县(钖穴)。因此,钖穴故都的一些地名,就成了后来的地域名,如钖,就曾长时间做过县名和郡名。 西汉时期,从五峰的钖县分出长利县,到了东汉,两县又合并为钖县。到晋代,先分后合,合并后的钖县改为郧乡县,县治在今郧县县城南的汉江边上。到唐贞观年间,又复置长利县,后更名丰利县,县治在今白河县城。与原属长利县的郧乡曾成为钖县县治一样,钖县(钖穴)一度为县治设在今白河县的长(丰)利县管辖,故而清代《郧县志》说五丰山为古钖县和长利县之南丰山。 今天的人们提到五峰乡,想到更多的是五峰庙会而不是曾风靡一时的古麇国。因为古麇国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而五峰庙会却是每年都在开展的活动。但是作为古老麇国的延续,谈古麇国历史时,不能不提到五峰庙会。 历史悠久的五峰庙会 农历三月廿八,是郧县五峰乡中心集镇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每年的这天都有数千名毗邻地区的百姓一起如约前来赶庙会。 五峰因其通达的地理位置,使当地人凭借汉江舟楫之利,可便捷地上至汉中,下达汉口,各类物资可以顺利地从外地运进五峰,或从五峰运出。因此,在当地形成了浓厚的商业氛围。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微人渡过黄河在五峰一带定居并建立麇国后,逐步在五峰形成了地方集市贸易和宗教祭拜氛围——庙会文化。 “庙”是人们祭拜图腾的地方。伴随着经贸活动的周期性,人们由 “庙”而 “会”,形成了庙会。今天可以看到有文字记载的五峰庙会始于明朝初年。但从有关考古专家的实地考证来看,五峰庙会的历史要比有文字记载早得多,可以追溯到春秋晚期的麇国,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每逢庙会,周边地区的生意人,甚至陕西省等地的商贩便早早来到五峰,将货物摆上货架,周围的群众更是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挑选自己满意的商品。在集镇西北部新建成的街上,主要交易的是时新商品、家用电器;集镇东南部的老街上交易的主要是农产品,如背篓、砍柴刀、烟叶等。在老街上,略显朴实的产品看起来像家里的物件一样让人感到亲切。农人们握习惯农具的手,一双接一双地掂这些物品,根据手感在心里对它的质量、工艺打着分。 五峰庙会的时间为什么定在农历三月廿八呢?据说这天是麇国国君的生日,因此是个 “黄道吉日”。到了这天,四面八方的百姓前来向国君朝拜,面对聚集而来的人群,商人们看到了商机,纷纷汇聚而来,做起了生意。因而,从那时起,五峰庙会的时间就定在农历三月廿八了。 严格来说,五峰三月廿八庙会并不只是一天,而是从三月廿八开始到农历三月三十,有3天时间。为何会是3天时间而不是一天呢?据传,延长的两天是生意人通过延长经贸活动的时间形成的。因为前来参加庙会的商人既有本地的也有很多是外地的。如果庙会只进行一天,货物出售的时间不够用,加上两天,才有更多时间出售货物。如今,在五峰乡粮管所的房屋墙上,还可以看到 “江西馆”特制砖的遗迹。这说明,更远的江西人不仅来五峰参加庙会,同时还在此设有会馆 (江西会馆)。 因战争庙会转至南北峰村 为方便开展宗教活动,当地人在五峰建了不少祭祀场所,修筑了不少桥梁,有“三步两座桥、五步一座庙”之说。其中,远近闻名的有玉皇庙、五峰观、五谷庙等。现在留下的有红庙、五峰观、玉皇庙和五谷庙。 据史载,五峰庙会早期是在西峰村的汉江边进行的。据说在1945年的庙会活动中,汉江边人山人海,被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发现后,遭到轰炸,因而转至现在的南北峰村进行。因为南北峰村四面皆山,不容易被飞机发现轰炸、破坏,所以延续至今。 据南北峰村宋章金老人回忆,过去五峰乡有三个庙会,一个是农历三月三的庙会,叫娘娘庙会;一个是农历三月廿八的庙会,叫泰山庙会;还有一个是农历四月初八的庙会,叫土地庙会。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个农历三月廿八的庙会。五峰乡曾有两个举行庙会的场所:一个是乡镇合并后的南北峰村庙会,一个是乡镇合并前原安城乡集镇的庙会,现在这两个庙会仍然存在。由于南北峰集镇庙会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因而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安城集镇的五谷庙庙会不经常举行,时断时续,所以现在并不经常提到。 庙会文化助推五峰发展 每届五峰乡庙会上,都会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为确保庙会顺利进行,事前都要召开庙会筹备会议,就庙会期间的交通、食宿、安全等工作进行部署安排。现在为了加大庙会文化的旅游开发,对前期的筹备工作就更慎重了。 目前,麇都遗迹、观山古庙、上塔徐大章老屋等文化景观都已成为五峰乡重要的文化符号,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游玩。2003年以来,庙会上除了传统的物资交流之外,还举行了民乐大赛、文艺演出、篮球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融民间文化活动与经贸活动于一体。经贸活动主要有农副产品推介、物资交流、招商引资等。 举办庙会的时候,五峰乡政府会积极邀请周边乡镇的群众到五峰品美食、看节目、买东西,促进了周边农民间的交流。 2000多年过去了,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五峰庙会越办越有活力。如今,五峰的商业已经十分繁荣,以商贸为主要特征的民营经济已撑起五峰乡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抚今追昔,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尽,曾为古麇国都城的五峰乡如今正在全力打造“生态五峰、民生五峰、文化五峰、平安五峰”,尤其是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五峰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力支撑,正积极争取将五峰乡文化旅游项目纳入汉江生态经济带项目库中。面对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一幅繁荣、和谐的画卷在五峰徐徐呈现。 |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