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回:沧浪听歌郧阳曲 |
郧县境内的沧浪水 |
□ 黄忠富 沧浪听歌的故事 孔子沧浪听歌是一个流传久远、传播很广的故事。 最早记载孔子沧浪听歌的是孟子,《孟子·离娄》中记载:“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这说明沧浪之歌早已有之,孔子不会是第一个听到的人,只不过他是名人,所以他在沧浪听歌的故事就被人们记载了下来。 孟子生活于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比孔子生活的年代晚了170多年。170多年之后,沧浪听歌的影响不仅没有衰减,反而得到了孟子的宣扬。 屈原生活在公元前339年至前278年,比孟子晚了30多年,他所倡导的《楚辞》文学在当时大行其道。有一首描写屈原沧浪听歌的《渔父》诗至今颇有影响:“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而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糠而啜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诗可明志,其情节可能为虚构,但说明当时沧浪听歌的影响依然很强。西汉末年刘向编《楚辞》时把《渔父》作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据此,后世认为《渔父》为屈原所作,影响较大的有南朝梁代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和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但司马迁在《史记·屈贾列传》中只是引述《渔父》中“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句子作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为屈原的原作转引。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一问题有前后矛盾的表述,在明确指出“《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作者又成了“楚人”。在《渔父》中,屈原表示“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似不可能再有心绪用轻松的笔调续写 “莞尔而笑”的渔父。 《渔父》全文采用第三人称,亦与屈原作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所以近代人一般都认为此诗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说: “《渔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这一推断令人信服。 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见到有记载孔子沧浪听歌的具体地点,也没有哪一个人考证出《沧浪歌》的原创地,这是因为无论是孔子、孟子、屈原还是司马迁,人们看重的是《沧浪歌》里的内容,而非《沧浪歌》本身。有人说,《沧浪歌》是劝人出世避祸、独善其身的;有人说,《沧浪歌》是强调人不仅要刚直进取,也要心胸豁达;有人说,《沧浪歌》是表达 莲出淤泥而不染的;有人说,《沧浪歌》是劝人积极进取的;更有人说,对《沧浪歌》的正确解读应该是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实际上,沧浪歌与郧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郧阳境内不仅有一大一小两座沧浪山,还有滚滚的沧浪水和沧浪水上的沧浪洲以及沧浪洲上的沧浪亭。 雄镇两江的沧浪山 郧阳的大沧浪山在汉江与堵河的交汇处,其主峰和大部分山体在郧县境内,延伸的山脉延伸到房县、竹山县、竹溪县和陕西平利县,与郧西县和陕西白河县隔水相望。沧浪山主峰海拔1827.4米,是鄂豫渝陕周边第一峰。清同治 《郧县志·形胜·山》里说: “沧浪山,城西二百四十里,高万仞,西南界竹山,形如船舱,中有古树三,其枝俱向武当。” 沧浪山地处汉江南岸、堵河西岸,自古得两江便利。在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的年代,沧浪山东控汉江,处于江南与西北交通的咽喉;西制堵河,把握巴蜀与中原通道的命脉。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沧浪文化,此地民风淳朴,庙宇林立,佛、道教建筑众多,老庙、五佛洞、皇经堂、灵官殿等错落有致地环绕着主峰,浑然一体组成了沧浪山宗教建筑群。 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在郧县境内,距316国道10公里,距十堰城区16公里,总面积7466.7公顷。园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风景秀丽,植被茂密,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4℃左右,森林覆盖率达92%,是十堰市的绿色屏障、鄂西北的天然氧吧。7000多公顷的森林中,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达1.4万余亩,有树种80余种、珍贵药材1360余种,茂密的丛林下栖息着红腹锦鸡、白颊噪鹃、花鼠、蟒蛇等120多种野生动物。2008年12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湖北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 沧浪山以山为奇,以水为秀,以林为特,以文为雅。有名的景点有:梅花三瀑、沧浪大峡谷、红岩绝壁、五女朝圣、民宅古院、万亩野生腊梅、杜鹃园、猴子岩、猛虎山、宝塔岩、穿心洞、峰火台、双蟾夺玉等。得天独厚的地貌景观和民俗景观,与迷人的沧浪文化相得益彰。 沧浪山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裸露在地表的黑石块俯拾即能作为燃料,在远古就被人们所利用。沧浪山里有一大片废弃在森林中的“城堡”,见证了 “三线建设”期间几千名武汉知青与一座煤矿的故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襄渝铁路的全线贯通,沧浪山里的煤矿停产,挖煤大军撤离,沧浪山恢复了昔日的宁静。 沧浪水沧浪洲和沧浪亭 郧阳境内有沧浪水。 沧浪水为汉江中游的一段,《禹贡》里说汉水“导漾水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不言过,而言为者明,非他水决人也。盖沔汉水自下有沧浪通称耳,缠络鄢郢,地达纪鄀,咸楚都矣”,是说汉江上游为漾水,流到汉中一带为汉水,再往东为沧浪水。 沧浪水是以沧浪山而命名的。汉江由安康冲出白河县城,来到沧浪山脚下,被古人称其为沧浪水,经郧阳古城和均州古城后到谷城,最终冲出大山的束缚。因此,白河至谷城的一段汉江就是古代的沧浪水。沧浪山以山为名,远古时武当山没有现在的名气大,而沧浪山山势雄伟,控制两江,坐拥三郡,是当时郧阳一带惟一的名山,把它脚下的江流命名为沧浪水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也是后来沧浪山里佛寺、道观众多的根本原因。 沧浪洲的记载最早见于 《水经注》里的两段文字:“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庾仲雍的 《汉记》也有 “武当县西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谓之千龄洲,是世俗语讹音与字变矣”的记载。 武当县即后来的均州 (现丹江口市),古均州城西北四十里为远河。远河是郧阳与均州的界河,远河与汉江交汇处有远河滩,滩旁有远河铺,是出入郧阳的门户。这里是汉水第一大湾,流成一个 “几”字形,曲曲折折几十里都没有绕开远河滩。在明成化以前,郧阳和均州归襄阳管辖。《襄阳志》记载: “汉水自远河滩入均州东,过关门崖滩,经槐关折而南为沧浪之水,有洲曰沧浪洲。水至此渟迴渊寂,非盛夏泛涨莫不澄解溢洁,为汉江名胜首称。在州北三里是沧浪洲。”《均州志·卷十四·古迹》也记载:“沧浪亭,在州东北三里,滨汉江。” 沧浪洲上有亭,叫沧浪亭。康熙时期的均州知州王民山在修编的 《太和山志》里说:“孺子歌所歌在邹鲁之峄山,渔父所歌在湖南之龙阳,恐亦不足为确论。按此亭去沧浪洲四十里,而去州城仅三里,当为置州后所建,居沧浪之水下流,以为州人凭眺佳境耳。” 清人周凯有《沧浪亭》诗:“均州城北十五里,渡江乃涉沧浪水。浪水之水清且泚,沧浪之亭在中沚。” 沧浪洲和沧浪洲上的沧浪亭在40多年前丹江口水库第一次蓄水时被淹没,不少年长的当地人至今对它们还有记忆。 有一个历史谬误需要纠正。唐代李泰在他所著的《括地志》中记载:“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李泰这样说显然是根据《水经注》记载的“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水经注》里只是说武当县西北汉水中有一个沧浪洲,而李泰把“洲”改为了 “水”是明显的失误。元代马可·波罗所著的 《寰宇记》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修改,说沧浪水 “入郧乡县”。清代胡渭在所著的 《禹贡锥指》里也看到了这个错误,认为“沧浪,地名,非水名”,这一看法又有点矫枉过正。正确的理解应该是:沧浪洲和沧浪洲上的沧浪亭处于汉江中游沧浪水上。 如今,沧浪水依然东流,而沧浪洲和沧浪洲上的沧浪亭已不复存在。 隐于郧阳闹市的小沧浪山 郧阳古城内也有一座沧浪山。尽管这座沧浪山很小,却因为身处闹市而名声远扬,因为山上不仅有几座著名建筑,而且此山还是古郧阳城里名人雅士登高休闲的好去处。 小沧浪山位于郧阳古城西北,与北门坡一样呈东西走向,西由江岸山脉发起,向东延伸约1公里长。南部的山下是西关大街,北部隔山下的朝阳街与北门坡平行,只不过比北门坡矮小了许多。清同治 《郧县志·形胜·山》这样描述: “沧浪山在城内,形横似舟,昔有古松三棵,下有圣水寺,又有仙女洞。” 郧阳城内的沧浪山古已有名,直到40多年前郧阳古城被淹时依然沿用着这个名称。在人们的记忆里,这座小沧浪山山上山下最有名的建筑有3座:山下有清乾隆年间所建的江西会馆,山上有清宣统元年 (1909年)所建的天主教堂和1950年所建的郧阳革命烈士陵园。 江西会馆位于郧阳古城西关小沧浪山下。清乾隆年间,江西省旅郧商人成立江西商会,首任会长曾步周采用集资方式主持修建了江西会馆。江西会馆占地70亩,有内正房三座宅院、戏楼两座,为古郧阳名胜建筑之一。1967年,该馆在被淹前拆除。 郧阳天主教堂占据小沧浪山中央之巅,面临汉江,背靠北门坡,仿哥特式建筑,东西长130米,南北宽125米,占地4200平方米。据 《郧县志》记载,天主教传入郧阳是在清光绪年间。光绪十六年 (1890年),老河口天主教华裔神父徐保禄在郧阳城小西关租房,以开药铺为名进行传教活动,因未与官衙接洽而被逐。后来天主堂总教主范齐礼到郧阳进行斡旋,官府才允许徐保禄重返郧阳设教堂传教。宣统元年 (1909年),意大利籍神父林春圃接任徐保禄后,在郧阳城沧浪山上筹建教堂,当年动工。后来林春圃因病离开郧阳,意大利籍神父明德政和聂神父相继主持修建教堂,教堂于民国八年 (1919年)10月12日竣工,总投资8000块银元。民国十年 (1921年)以后,天主教在郧阳各乡镇先后设分堂吸收教徒,与本堂一样星期天作礼拜,圣诞节、复活节等重要节日举行庆祝活动。40多年前,郧阳古城被淹,天主教堂依然完好地屹立在沧浪山上。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面竣工,天主教堂整体迁建在所难免。 《郧县志》记载: “郧阳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50年,坐落在郧县城老城沧浪山。”1951年7月1日,郧阳革命烈士陵园在小沧浪山东部落成,占地25亩,东西长400米,南北宽125米,建筑面积10亩。陵园正面立有仿古牌坊,上书 “郧阳烈士陵园”六个大字。牌坊后竖有影壁,书有毛泽东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关荣。”陵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六角形主亭,每一层里都竖有镌刻着烈士姓名的大理石碑。主亭顶部塑有一尊等人高、身着绿色军装、持枪远眺的解放军战士像。主亭南北各有一辅亭,里面竖着刻有烈士英名的石碑。整个陵园内绿荫夹道,百花争艳。1978年,由于古城被淹后沧浪山长期被江水浸泡,致使陵园南碑下陷,陵园遂迁建于郧阳新城北部杨家山。 王世贞和他的《沧浪濯缨赋》 明万历三年(1575年),王世贞在郧阳当巡抚。一日黄昏,王世贞步出郧阳城外,面对滔滔江水,他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篇《沧浪濯缨赋》:“……兴既远兮情亦闲,缨再濯兮身亦澡。于彼濯矣,伊水之滨。于彼澡兮,君子之身。涤我滓秽,去我埃尘……” 在这篇赋前,王世贞注有:“汉水又名沧浪”。这篇赋是王世贞望景生情,欲借 《孟子·离娄章句上》“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表达他自己志高性洁、不愿与肮脏的社会习俗同流合污的气节,也为我们今天考证沧浪听歌处留下了旁证。 王世贞是明朝后期非同等闲的人物,在政治和文学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郧阳为官虽不足两年,却因先后向皇帝条陈屯田、戊守、兵食、举荐等事,而被郧阳人民所称赞。在郧阳期间,他著述颇丰,除留下大量政论的奏疏外,也创作了大量歌咏郧阳的诗文。 王世贞在郧阳逢大事必记,目前能够看到的有 《重建提督行台记》、《督抚郧阳都御史题名后记》、 《郧阳藏书记》、 《四书文选记》、 《祈雨文》、 《谢雨文》、 《祭温宪副文》、《房县潵澥堰斗门碑记》等。他还善于作赋,在郧阳除留有 《沧浪濯缨赋》外,还有 《锦鸡赋》和 《武关赋》。另外他还为郧阳乡贤温如玉写有 《明中顺大夫山东按察司副使少谷温公墓志铭》。 王世贞描写郧阳的诗最多,节日所写的有 《乙亥郧城除夕》、 《清明遇雨》;路途中写有 《郧阳道中》;触景生情的有 《喜雨》、 《登春雪楼二首》;与好友聚别的有 《三月晦日助甫见甫于使院清美堂联句因赠》、《移舟饯助甫分韵得牛字》、 《喜助甫少参复过郧城》、 《邀助甫兄弟登城北楼》、 《送吴士游郧阳用贫士韵二首》;迎送同僚的有 《奉送凌汝成中丞抚郧阳,因柬中丞伯玉》。 学富五车、熟悉郧阳的王世贞认为,沧浪听歌处就在郧阳。这一观点是建立在郧阳的两座沧浪山、一段沧浪水、一处沧浪洲、一所沧浪亭的基础之上的。 |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