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回:武当冲虚庵的唐朝盛世情结

 

  冲虚庵是武当山古建筑群36庵中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庵堂。其石坊是唐朝遗物,也幸亏它是石构建筑,才能保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仍完好无损,对于武当山来说,皇帝敕建武当山的年代提前到唐朝,也就有了根据。


祖师殿精巧的石雕。

冲虚庵祖师殿有唐朝建筑风格。

冲虚庵常年清净幽雅。

冲虚庵祖师殿后门上这块青石功德碑上记载:“冲虚庵,永乐十一年重建,万历三年重修”。

冲虚庵前,这株高20多米的古柏相传为吕洞宾所植。

四柱三门的冲虚庵石坊照片。

  ■文、图/记者 海月

  金花树在明朝已是古树名木

  冲虚庵,俗称金花树,位于武当山玄岳门以北约1公里,坐落在由山环绕而成的盆地中,背依山峰,面对丹江口水库。“冲虚”,意为淡泊虚静。坐北朝南的冲虚庵,地势向阳避风,环境常年清净幽雅。

  据山志记载:“冲虚庵旧有故址”,现存祖师殿、皇经楼、吕祖殿、三官阁等建筑41间,建筑面积874.9平方米。

  历史上,武当道教的建筑群中有庵堂36座,冲虚庵是武当山古建筑群36庵中现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庵堂。明朝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重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及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均进行过不同规模的重修、增修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据记载,冲虚庵始建于唐宋时期,是历史上武当道教建筑较早的单元之一。庵内原奉真武大帝与吕洞宾塑像。庵前有一口古井,相传尧舜禅让时,舜的后母为让她亲生的儿子继位,便设计谋害舜,令他下井淘污泥,再活埋舜。不料井内闪开一道缝,舜穿缝而出,后称王,故名舜井。在古井旁有一株高20多米的古柏,树径约1.1米,相传为八仙之一吕洞宾所植。

  吕洞宾就是纯阳真人,他是著名的道教人物。吕洞宾在武当山的记载非常多,据说他曾作诗曰:“混沌初分有此岩,此岩高耸太和山。面朝大顶峰千丈,背涌甘泉水一湾……”史料记载:精通剑术的吕洞宾先后在武当山的冲虚庵、南岩、八仙观等地修炼。

  这株高大的古柏,枝叶茂盛。每年夏季野藤爬树而长,满树开花,光彩夺目,远看金花朵朵,故而人称为金花树。

  明朝礼部郎中袁中道在《游太和山记》中写道:冲虚庵“有桧一株,开黄花,如金栗,山中仅此一棵”,即指此古柏。明朝就已成古树名木了,而古柏生长十分缓慢,按此计算,这棵古柏应是唐朝之物了。

  石坊刻字揭秘皇帝敕赐

  史料记载,冲虚庵有一石坊,为冲虚庵大门,始建于唐朝,四柱三门。面阔约二丈八(包柱边),高约一丈八。青石结构,中间两根柱高,两边柱矮,柱顶上均为一座青石雕成朝天吼,两柱间最上层横梁上为火焰形石雕。方形柱,一尺四见方,柱下前后两侧为一人高的石抱鼓。石坊正中石额枋下为一根沉香木梁。石坊正中额上楷书阳刻“敕赐福国裕民坊”,字径尺余。石坊前立有10余通巨大石碑,其中有唐朝碑两通:一通是吕洞宾立,一通是尉迟敬德立,均高约9尺多,宽3尺有余,厚尺余,1950年被石匠凿成石磨卖掉。

  据已故武当山文管所副所长刘世德和当地村民介绍,1961年该石坊仍完好无损,1968年为丹江口水库淹没,石坊仍屹立水中,仅露出明间柱上朝天吼,1975年冬至1976年春,水库水位下降,石坊因故损毁。但细心人留下了该石坊的照片,可见中间石柱上用行书阳刻对联:“天地山川□七十二峰环帝阙,江山环腾□百千万载壮皇图”(□为辨认不清的字)。

  祖师,是对玄武神的尊称。冲虚庵祖师殿也称大殿,供奉的是玄武神。

  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认为,这个“七十二峰环帝阙”是指武当山72峰朝大顶,“帝阙”当指天柱峰巅唐朝“砌石为殿,安奉玄帝圣容”的玄帝殿。由此而论,冲虚庵的敕赐与玄武神有密切关系,也证明了冲虚庵及其石坊是皇帝敕建。

  冲虚庵大殿创建于唐朝

  冲虚庵大殿不论是从平面上看,还是从立体面上看,都有唐朝建筑风格特点。

  通高9.60米的大殿,其建筑比例与唐朝风格完全相符。大殿的台基高只有1.33米,这在武当山其他宫观中是少有的,也完全符合唐朝建筑“大殿的外貌,下面用低矮的台基,立面每间比例近于方形”的风格。

  专家考证发现,正面廊饰青石栏杆和石制蹬道,都符合唐制的“重要建筑的台上使用”特点,而墙上的砖与明清规格又有着明显的区别。

  据居住在附近的老人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冲虚庵大殿正脊桁下面正中彩绘二龙戏珠,东头楷书“唐贞观十三年□月□日重修”(□为辨认不清的字),说明远离京都的武当山在唐朝已经受到帝王的重视。这在武当山早期历史中是罕见的。

  贞观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

  唐朝的盛世是从贞观年间开始的,经过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的过渡,到玄宗开元年间,再度出现盛世。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记载:“冲虚庵,省文物保护单位。俗称金花树,始建于唐。”这个“始建于唐”也就有了新的依据。从铭文和现状看,明朝对大殿重修时保留了原建筑,仅修葺一新。

  1956年,冲虚庵被公布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年久失修,木柱大都槽朽,摇摇欲坠,冲虚庵残破情况十分严重,大部分建筑屋面瓦件脱落。2004年5月,为了有效保护冲虚庵现存的古建筑文物,文物部门重点对冲虚庵大殿进行修缮复原,对庵堂内外环境进行清理,同时对建筑内的壁画等珍贵文物进行妥善保护。

  古建布局之奇实为罕见

  让人称奇的是,冲虚庵的主体建筑按中轴线布局,但前后建筑不平行,左右道院也不对称,显然为不同时代的建筑。其历时之久,布局之奇,在武当山实为罕见。

  最为奇特的是,在冲虚庵的房柱上,有镌刻的“福”字饰件,这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较为罕见。

  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考证认为,冲虚庵根本见不到宋、元、明、清敕建或敕赐的痕迹,除了唐朝以外的,皆为民间营建,只有现存的大殿和皇经楼还可显现一点唐朝建筑的风格。究其原因何在?冲虚庵大殿后门上有块青石功

  德碑记载:“冲虚庵,永乐十一年重建,万历三年重修。”功德碑说明是百姓自发集资重建重修的,明朝国家营建武当时,没有冲虚庵的份儿;清朝有三块功德碑,根本没有提及敕赐的事。宋元时期不仅未发现碑,连文字记载也很少,更不用说有敕赐的事儿了。

  那么,唐朝为什么“敕赐”呢?这或许就成了千古之谜了。

  冲虚庵祖师殿有唐朝建筑风格。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