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回:寻找武当神秘“仙人” |
明英宗御敕张三丰造像一组,是武当山存留的国宝级文物。 太极观石窟内的造像,被称为青年时期的张三丰。 |
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其“活神仙”。他行踪莫测,但有关他的故事却从未间断。他,就是张三丰,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神秘人物。 张三丰是否确有其人?历史上的张三丰和我们所熟知的是否一致?为何明朝数位皇帝都下诏书数次寻访他?他何时来到武当山,又怎样开创了武当内家拳? ■文、图/记者 海月 传乎其神的人中之仙 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成祖朱棣的一封亲笔信正送往武当山。送信人是朱棣深信的一位叫孙碧云的道士。在信中,明成祖言辞恳切,称孙碧云的师父为“仙人”,并表明自己仰慕“仙人”已久,渴望能见其一面。这个“仙人”是谁?明成祖为何如此热切地渴望与他相见呢? 这个人是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就是被时人称为“活神仙”的张三丰。 他是一代武学宗师,传说练就不死之身。张三丰,又名君宝、玄玄、玄素、通一,外号“张邋遢”。据称,其人长相不凡,大耳朵大眼睛,龟形鹤骨。他的络腮胡子像钢丝一样,头上梳了个抓髻,喜欢在手中拿一方尺。无论寒暑,只穿一身道袍、一件蓑衣。高兴时穿山走石,疲倦时铺云卧雪。与之谈经论道,无所不通,人人皆以为他是神仙中人。相传,他生于元朝中期,卒于明初,活了400多年。 据《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李师融的考证,张三丰卒年应在明代天顺二年,即公元1458年,其寿为212岁。这是历史上少有的超长寿,令人刮目相看。《明史》记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兴。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明朝的历代皇帝坚信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张三丰还活在世界上,并纷纷给其封号。明英宗朱祁镇赐号“通微显化真人”、明宪宗朱见深封其为“韬光尚志真仙”、明世宗朱厚熜赠封他为“清虚元妙真君”。“张三丰这个人越经演绎,就越没有定形了,而且很多地方都说当地曾出现张三丰。四川、陕西、湖北等省、市的一些地方志中都有关于张三丰的记载。”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说。 一代代明朝皇帝究竟有没有找到张三丰?他到底是传说中的人物,还是确有其人?捕风捉影几百年,似乎关于这位神仙的秘密都深藏在武当群山之中。而对他的苦苦寻觅,也就一次次将这座仙山推到了人们的视线内。 如今的张三丰像被供奉在武当山紫霄宫朝拜殿内,经过无数追随者的粉饰雕刻,他从人成为了神仙。 明太祖朱元璋初访“仙人” 张三丰故事流传以及后来皇帝们对其热烈追捧,这一切都源于其弟子的传播,其中功劳最大的是武当山五龙宫的一个叫邱玄清的道长。 明朝初年,邱玄清来到五龙宫时,元末明初的战火让这座曾经辉煌的宫观残破不堪。在当住持的10多年间,邱玄清重修宫观,赢得了官府和老百姓对五龙宫的重视,而他本人也因此名扬天下。不久,邱玄清被明太祖朱元璋看重,升为太常寺卿,主要工作是代表皇帝祭祀天地。朱元璋每次祭祀天地之前,先要住在斋宫,斋戒3天,而负责祭祀天地的邱玄清则陪同左右。自然,当时邱玄清肯定给朱元璋讲了很多关于武当山的事,关于道教的事,关于他的师父张三丰的事。 于是,本来就信奉道教的朱元璋开始关注张三丰。然而,不知是巧合还是张三丰的先知先觉,他似乎预料到朱元璋会苦苦寻找自己,先其一步离开了武当山。 史书记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人前往武当山,无功而返。 明成祖朱棣再访“仙人” 明永乐三年(1405年),一道圣旨从北京发出,这是明成祖朱棣第一次遣人遍访张三丰于天下名山。当时朱棣刚刚继位不久,虽然顺利从侄儿手中夺得了皇位,但篡位者的称呼总让他隐隐有些不安。他迫切地希望有人能帮助自己稳定民心,张三丰无疑是最适合的人选。更何况,这也是父皇未了的心愿。此后的10多年间,朱棣6次遣人四处寻访张三丰,还令孙碧云在武当山为“仙人”修一座道场,赐名为“遇真宫”。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武当山黄土城有了一座名为遇真宫的道观。因为听说张三丰曾经在此处结庵授徒,朱棣特意在原址上为张三丰兴建了一座道场,并在遇真宫内供奉张三丰。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十年(1412年)敕建遇真宫时,建有真仙殿、山门、斋堂、道房等大小楼宇97间。到了明嘉靖年间,遇真宫扩建到396间。现存33间,建筑面积1459平方米。 武当山古建筑专家张华鹏考证认为,遇真宫是武当山惟一一座真昂斗拱纯木结构的宫殿,宋、元以来已很少见,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文物价值。 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明英宗朱祁镇御敕张三丰造像一组,其冶铸质地、雕塑艺术及工艺之精尖与金殿内真武组像有异曲同工之妙,均属明代艺术精品。 武当山博物馆内珍藏着一块《贻赐仙像》铜碑,它是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河南南阳府邓州信士募资铸造。碑首为篆额、中为英宗之制,下为张三丰像。这块碑上,详细记录了明英宗封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的原委,这是对武当道人的最高封号。“明皇室大张旗鼓地寻找张三丰,跟大张旗鼓地在武当山修宫建观一样,都是为了宣扬他这个政权是得到玄武神保佑的。”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王卡作此解释。史料记载,自明太祖朱元璋开始,200多年的明王朝皇室从未放弃寻访张三丰,但始终未见张真人。 如今,无论酷夏还是寒冻,武当山的紫霄宫内总有道人修习武功心法,沉寂在太极的玄妙之中。仙人的身影已经远去,但寻访的脚步仍在继续…… 人口普查发现“张真人” 张三丰究竟有没有到过武当山?各种传说,版本不一。清朝光绪丙子年(1876年)出版的道家金丹修炼宝典《元要全篇》中说,张三丰是“武当山落魄道人张玄素”。《明史》中则严肃而肯定地记载着张三丰曾去过一个地方——湖北西北部的武当山。书中指出,当时武当山的五龙宫、南岩宫和紫霄宫都因战火焚毁,张三丰带领徒弟将各宫观修葺一新后悄然离去。书中也同时指出,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因久仰其大名,遣人去找,不知所踪。 正当史学家们重新审视历史时,一个有力的证据让人们不再怀疑。湖北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杨立志考察发现,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的一次人口普查中,张三丰曾被记入均州芝河的道籍之中。 芝河就是现在丹江口市的均州镇一带。那么也就是说张三丰在历史上真有其人,户籍册子里记载了他的年龄、相貌、籍贯以及他入道的地点、修道的地点等信息。“这些信息让如今的人们笃信这位内外兼修的张真人,一定与武当山有不解之缘。” 如今,在武当山脚下的丹江口市官山镇孤山村杉沟的太极观,还保留一座深、高均为1.1米,宽0.93米的石窟。窟内的年轻道士造像,头顶为髻,身背宝剑,当地人称其“太极爷”或“张三爷”,都说石窟内的造像是青年时期的张三丰。 太极拳的神秘出处 南宋末期,武当山五龙宫在官山创建太极观为庙产下院。现在,太极观石窟的摩崖石刻依然清晰可辨:“武当山五龙灵应宫下院太极观记,大元至元二十一年岁次甲申正月,上院马本宫立石。”知名民俗文化研究专家、研究馆员李征康在走访中还发现,居住在太极观附近的86岁老人陈明庆,自言是祖父教他太极拳。祖父的师父是谁,他闭口不谈。陈明庆遵循“宁可失传,不可误传”教化,从未收过徒弟。2011年冬,老人的去世使太极观太极拳的继承从此中断。 清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给了太极拳一个更为神秘的出处。他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张三丰本是武当山道士,一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玄武神教了他整套拳术。张三丰在梦里刚学完拳,第二天就碰到了强盗,他用这套拳术杀了100多个强盗。从黄宗羲的描述来看,正是这个梦,使张三丰得到了武当山主神的点化,从此扬名江湖。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说:“蛇是伏在地上的,很安静,以静制动。而雀呢,因为它在树上,登高望远,一旦发现情况就会发起进攻。张三丰祖师发明的内家拳,其根本就是告诉我们动与静、刚与柔的关系。” “武当山是太极拳的摇篮。半个世纪以来,在中国武术界对于谁创立了太极拳一直争论不休,我通过研究认为,太极拳一定是张三丰创立的!”著名武术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习云泰教授指出,近年来,随着史料和古拳谱问世,更加确定张三丰是太极拳的创造者。 种种传说铸就神坛,同时也一步步把张三丰推至神坛之上。2005年底,武当武术被纳入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无论太极拳随着时光的流逝怎样演变,张三丰所创立的这些最基础的招式已成为太极拳的精髓所在。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张三丰的名字,现在多与中国拳的一个派别——太极拳联系在一起。”事实确实如此,凡是追溯太极拳的起源者,没有不探求张三丰的。 |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