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回:[十堰探源]原来咱十堰也有古八景

史书中关于八景的记载

“十堰春耕”的资料图片

所谓“八景”,是对一个地方典型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一般以八项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组成,并以四字命名。在我国历史上的很多地方,都有八景之说,特指地方风光的八景,一般认为源于北宋宋迪的“潇湘八景”组画,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此有所记载。在潇湘八景图的广泛流传和带动之下,文人雅士纷纷效仿为各自熟知的地方作八景图,时至明清,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八景多遵循“潇湘八景”所奠定的基本范式,同时也发展和演化出多种模式。

在古代,十堰所在的郧阳府及其辖下各县均有八景之说,鲜为人知的是,十堰身为南乡小镇,同样也有八景之说。

“十堰八景”是哪八景?

在1982年出版的《湖北省十堰市地名志》一书中,记者看到有关于十堰八景的记载,一共8句话,分别为:九龙口及品级台,金龟漂海玉石牌;龟蛇锁口排旗鼓,日月捍门擂鼓台;东山四望地闭户,南岭双峙天门开;五马奔槽结成阵,一字排列朝贺来。

据介绍,九龙口和品级台均位于三堰,因为当时有九条水渠归于一口,所以俗称九龙口。而品级台一名则源于几块地势较高的坪地,在形状上宛如一个品字,且有落差,所以命名为品级台。

关于金龟漂海,指的是头堰突起形如乌龟的样子,头向北欲奔汉江漂入大海,故得名。玉石牌则和擂鼓台有关,资料显示擂鼓台是位于十堰镇后,也就是今天的毛巾厂附近。台下有石牌两面,俗称玉石牌。

第三句为“龟蛇锁口排旗鼓”,所描述的是今天二堰桥东西岸的景致。据了解,在百二河东岸,也就是现在的东方大厦,曾有一座观音寺,地形如龟,西岸地名为朱家咀,形如长蛇,龟蛇左右锁定十堰门户。

排旗鼓则指的是朱家咀背后山形如招展红旗,观音寺背后山形如圆鼓,左右排定,旗鼓相当。

“日月捍门擂鼓台”则将区域范围推至五堰地界,说的是东向的五堰山形圆如日,西向的四堰咀状如弯月,像卫兵一样站在十堰镇门口,故称“日月捍门”。调查可知,当年如果遇到兵、盗等事,可登观音寺后山擂鼓报警。

需要指出的是,此处虽然登山擂鼓,但并未命名为擂鼓台,十堰当地居民所指擂鼓台皆为十堰镇后的擂鼓台。

第五句和第六句则再转回十堰镇,将目光聚焦在了十堰垭子这一坐标点上。“东山四望地闭户”,东山即指十堰垭子,在此四下眺望,群山相揽,如关山闭户,虽见渠河成网,但不见流至何方。

“南岭双峙天门开”中的“南岭”,指的是十堰垭子前的“狐”“尖”二山对峙,中间闪出一道十里长川似天门开。

最后两句为“五马奔槽结成阵”和“一字排列朝贺来”,主要描述的是十堰镇的整体地理风貌。十堰镇坐落于山川,川长而窄似马槽,围绕马槽的五条似马的山奔腾而来。镇左有一主山,数十里长,似一字排开列队,前往十堰镇拱手朝贺。

除了八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地名普查中,专家们还调查出了一系列其他景致。比如,百二河的“一柏二横三炷香”,十堰垭子的“十八把金交椅”,红庙的“三柏一石一口井”,镜潭沟的“宝镜和神仙洞”,张湾的“银线系葫芦”。

民间是否留存“十堰八景”记忆?

那么,《郧县志》、《郧阳府志》以及《郧台志》等地方志书上是否有相关记载呢?

记者为此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了不同版本的三部志书,结果发现并没有关于“十堰八景”的记载,有的只是位列郧阳府十景和郧县八景的“十堰春耕”。在郧阳府志卷之七形胜篇中,天马崖高、摘星坡峻、南门晴望、十堰春耕、萧寺留题、仙宫遗像、武阳神洞、盛水灵泉、龙滚滩声和云州雨意并列为郧阳府十景。

关于“十堰春耕”,古代文人墨客无不争相以诗咏之,目前最为知名的属明代韩弼和清代贾洪诏的作品。

在韩弼眼中,“布谷声中水满溪,南畴北陇把锄犁。劝农不费田官力,腰鼓一声人自齐。”贾洪诏则这样写道:“十堰乘东作,春霖快一犁。鸠呼桑社外,犊叱柳桥西。水足三农慰,晴开万井底。南坪古沃野,丰稔问群黎。”

记者在十堰老街采访时,向当地老人问及关于八景的记忆,78岁的陈学良和82岁的罗起忠回忆说,八景中的景致都是存在的,但至于是谁总结的他们也不知道。“比如金龟漂海,就指的是头堰,确实很像;擂鼓台遗址并不在如今的擂鼓台,而是毛巾厂附近,上有台地,下有跑马场……”

“十堰八景”到底从何而来?

那么“十堰八景”到底从何而来?十堰市历史文化抢救整理委员会委员王学范认为,十堰在明清时期只是郧县南乡市集之一,能够以春耕跻身郧阳府十景和郧县八景已经十分难得,县志记载一个乡镇的八景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但志书上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例子。记者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官渡八景就被竹山县志记载,除此之外还有龙川八景和上津八景。

关于这一现象,王学范表示,如果一个乡镇在古代的风景确实很出众,被县志记载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上津八景是比较特殊的,因为上津一度为县,后来因行政区划调整才被并入郧西。”

基于上述分析,王学范认为,“十堰八景”最大的可能是民间智慧造就,“十堰虽然是山乡小镇,但风景秀丽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故而必有民间饱学之士仿照八景而为之。”

“和八景四字基本范式不同的是,十堰八景为八句七言诗,而且对仗工整,独具地方特色。”王学范分析说。

在汽车工业文明的强大驱动之下,十堰镇蜕变为一座现代化的工业旅游城市,农耕文明时代的八景自然也无迹可寻。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美学教授吴疆认为,八景文化既是古人山水情结的浓缩和折射,同样也是地方人文底蕴的提炼和彰显。“一方面再现了地方美景,同时也弘扬了农耕文明。”

“虽然古八景已经消亡,但新八景同样可以重写,”吴疆表示,这在现代地方景观趋同和异化的危机下,具有一定的和积极的启示作用。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