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郧阳府设置始末 

郧阳地区地处中国中心区域。

  十堰地域古称郧阳地区,这个称呼叫响了五百多年,直到上世纪末地市合并,郧阳地区撤消。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你知道是谁创造了“郧阳”这一名称,能否想到“郧阳府”的设立与明中期的大流民有关?

  □邢方贵

  A

  朱元璋封禁郧阳山区

  郧阳地区地处中国中心区域,境内脊岭连绵,河谷纵横。元末明初,山大谷深的郧阳山区,即是元末红巾军的根据地。由此发迹的朱元璋,深知郧阳的地利之便,所以在建立明王朝之初,即命征戍将军邓愈消灭了这里的红巾军余部,“空其地,禁流民不得入”。当时,郧阳被明王朝列为全国最大的封禁山区。从此,郧阳山区与世隔绝!

  B

  明中期流民心中乐土

  郧阳封禁近百年后的明朝天顺、成化年间,朝政高度腐败,皇帝、太监、大臣、地方官僚乡绅甚至军官都疯狂地鲸吞民田和国家屯田。全国大批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背井离乡,流亡逃生。我们不妨看看当年的流民图:

  据正统年间统计:

  山西繁山寺县五台山以北居民2166户,逃亡达半数以上;

  山西流亡到南阳的人不下十余万户;

  山东青州诸城等县出现10300余户流民群;

  北直隶真定府辖冀州22州县逃亡36000余户;

  南直隶凤阳地区流民“动以万计,扶老携幼,风栖露宿”;

  福建延平等府“千里一空,良民逃避,田地抛荒,租税无征”。

  当时流民几乎遍布国中,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等地最为严重。

  到成化年间,流民问题愈益严重,数量几至一二百万户。有的地区人口“逃亡过半”,甚至“十者只存其一”。流民“遗下田地俱为荆棘”,“少者千百余亩,多者一二万顷。”

  当时大批流民扶老携幼,妻啼子号,辗转千百里,历尽酸辛,涌往封禁的郧阳山区(史称“荆襄山区”,下同)。这在由江西迁移郧阳的移民家谱中也有记载:“荆襄上游自元末为流寇巢穴。明朝定鼎(建立),以兵空之。厥后,流民集。……适逢江西催科甚急,逃赋者或窜入荆襄一带。”(民国二十五年修《董氏家谱·卷首序》)

  郧阳山区之所以成为全国流民心目中的乐土,原因有三:

  其一、郧阳封禁近百年,虽阻滞了郧阳的与时俱进,但也使元末明初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得到休息与恢复,“山谷厄塞,林箐蒙密,中有草木,可採掘食”。这里矿藏、林木、药材,大片未开垦的肥田沃土,都为流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其二、郧阳山区控扼汉水,勾连秦巴,“西控秦蜀,东捍唐邓,南制荆襄,北连商洛”,占地利之便。

  其三、自周秦至明成化设郧阳府前,郧阳无府制之设,多是隶属周边鄂、豫、川、陕的州、府管辖(秦至元代分别属汉中、南阳郡、益州、荆州、豫州、梁州、京西路、襄阳路)。

  自古及今,州、县交界地区是事故多发地段。而郧阳尤其是后来设府治的郧县,是鄂豫陕三省毗邻地区,每遇事端,“三省长吏又多诿非己境,因循不治”。这种相邻地区地方长官的互相推诿,造成了封建统治的松弛与薄弱。这对于在沉重的封建盘剥之下求生存的大批流民而言,是难得的条件。

  综上述,郧阳山区优裕的生存条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松弛的封建统治,为明中叶失去土地,流徙辗转的农民提供了最佳生存环境。自“正统二年,岁饥,民徙入不禁”,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间聚集了几十万人。到成化二年,郧阳山区的流民人数达150万以上。他们斩茅结棚,烧畬为田,垦荒屯种,过着“食地利而不输租赋”,“既不纳粮,又不当差”的自由生活。各地商人也挟资来此,雇流民开矿伐木,兴办各种手工作坊,如金厂、铁厂、炭厂、木厂、纸厂、药材厂、笋厂、木耳厂等,从事商品生产。这个往昔闭塞荒芜的山区,自此为各地流民所开发,日臻繁荣,趋于安定。

  郧阳山区这一方水土,在这一时期接纳了天下万方流民,成为明代中后期腐败政治下千百万流民赖以生存繁衍的乐土。

  C

  爆发明中期最大农民起义

  大批流民聚集郧阳山区,自然破坏了封建的里甲制度,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引起了明代统治者的极大震惊。

  同时,明中央财政亏空极端严重,郧阳山区数百万之众不纳税完粮,亦为朝廷所不容。为此,明政府采取驱回原籍、就地附籍“编甲互保”相结合的政策,妄图把流民重新束缚在封建桎梏之下纳粮当差。流民千里转徙到郧阳山区是求生存,驱回原籍无异于弃生就死。因此流民中多不听从遣返。明政府便采取高压政策,对于不肯回原籍的流民,“主犯处死,户下编发充军。”

  流民最后一线生机也被统治者无情掐灭之后,积压在心头的仇恨便如火山爆发般迸射出来。天顺八年(1464年),荆襄流民在刘通(绰号刘千斤)、石龙(绰号石和尚)领导下举行起义并组建农民政权,率义军进攻湖北襄阳、河南邓州、陕西汉中等地,各地流民云起响应,起义人数迅速达到数十万人。声势之壮,成为明代中叶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明史》记载:“是年(1464年),……荆襄盗贼大起,道路不通。”

  成化元年(1464年)冬十二月,明王朝命抚宁伯朱永、工部尚书白圭、湖广总兵李震率大军赴郧阳镇压。起义军据险殊死搏斗,终因寡不敌众,刘千斤、石和尚等起义将士600余人被剿杀。轰轰烈烈的荆襄流民第一次大起义被镇压。

  封建统治阶级对反抗者的镇压,历来是毫不容情、极端残忍的。史书记载明王朝在镇压中“蹂蹑死者无算,击斩万人。……男子十岁以上者斩之”,可见镇压者屠刀所及,老弱妇孺皆不可免了。

  然而,“白圭既平刘通,荆襄间流民屯结如故”,“流民附贼者至百万”!

  据《明史》记载:自成化二年荆襄流民第一次起义被残暴镇压后,成化三年、四年、六年湖北地区都有重灾。尤其是成化六年,全国大旱,饿殍遍野,流民载途。全国又有90余万流民不顾明王朝的封禁之令,涌入郧阳山区谋生。在封禁与求生的斗争中,荆襄流民于成化六年(1470年),在刘千斤余部李原(绰号李胡子)、小王洪领导下,再次举行起义,流民云起响应,义军达百万余人,迅速控制了整个荆襄地区,并在南漳、内乡、房县、渭南屡败官军。

  这年冬十月,明王朝特派右都御史项忠总督鄂、豫、荆、襄官军25万围剿义军。义军据山凭险,英勇抗击。次年李原、小王洪皆不幸被俘牺牲。至此,荆襄流民的第二次大起义,又被明王朝残暴镇压下去。

  项忠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对荆襄山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野蛮大屠杀。“兵入,尽草剃之(像割草一样杀死)。死者枕藉山谷。”战后又斩杀放下武器的义军二千人。被押解至湖、贵充军的一万余人则“舟行多疫死,弃尸江浒,臭不可闻”。郧阳山区,至今仍流传有当年项忠杀人不足数,以伐树代人冒功,某人躲入树洞,亦难逃厄运的传说。足证项忠屠戮之凶狠、惨烈!

  其后的成化九年、十年、十一年这连续三年里,湖广地区天灾频仍。不数年,各地流民复聚如故,明政府深以为忧。

  此时国子监祭酒周洪漠深感郧阳山区流民之艰,政府镇压之惨而又无济于事,乃著《流民说》,建议就地设置州县安置流民“……宽徭役,使安生业。”

  时被荆襄流民问题困扰得无可奈何的成化帝只好认可此说,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夏五月丁卯日,派右副都御史原杰前往抚治荆襄流民。

  D

  首任抚治提出“郧阳”一词

  具体实施设置郧阳府的原杰,不畏权势且善于救灾抚民,是成化年间一位较务实和颇具胆略才识的文官。原杰来到郧阳后,“遍历诸郡县,深山穷谷,无不亲至,……”,又会同鄂豫陕三省抚、按、藩、臬各级官员,逐户登记无籍流民,共登记流民123371户,438644人。然后又率三省官员实地踏勘合议,议定行政区划、名称诸项事宜。

  至此,原杰方将上述调查商定情况申奏朝廷,拟定在原隶属襄阳府的郧县城设置郧阳府及相应军事、学校、巡司、邮传机构。并在给中央政府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郧阳”的名称:“……襄阳府辖郧县……合拓县城置府,拟名‘郧阳’……”

  经明中央政府批准,于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己丑日正式开设郧阳府,府治设于郧县(《明史·宪宗本纪》)。

  在设置郧阳府的同时,原杰为便于安置流民,加强管理,还将郧阳地区的行政区划重新调整。湖北竹山县划出一部分另设竹溪县,将郧县、上津相邻区域划出另置郧西县。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安置附籍流民与土著参差而居。新置郧阳府统辖郧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上津六县。并计划大规模扩建郧阳城。

  为协调三省相邻地区的管理,又申奏朝廷在郧县设置湖广行都司(郧阳抚台),抚治相邻三省的郧阳、襄阳、荆州、南阳、西安、汉中六府及安陆洲、商洲、兴安洲共50余州县;并设置郧阳卫借以“控制其地,以永保无虞”。

  郧阳经设府与抚治,选拔良能治理后,数十万流民得有安身立命之所。这对于闭塞千年,动荡多难的郧阳山区的开发是极有意义的。昔为榛莽荒野的大片土地被开辟为良田沃土。据不完全统计,在郧阳设府的次年(成化十三年),郧阳新垦土地即达14300余顷。随着人口的稳定和土地的大量被开发,农业迅速发展。从而又带动了林业、采伐业、采矿业、养蚕业、药材业、种植业等的繁盛。往昔流民载道,烽烟四起的汉水流域而今舟楫攘攘,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牧歌扬于四野,成为百万生民一个时期内安居乐业、繁衍生息的乐土。

  自1476年郧阳府设立,至1995年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五百余年间,历代相沿郧阳一府管六县的行政建制形式。所以,当年郧阳府的设立,为郧阳后来的发展奠定了行政基础,使郧县逐渐发展为鄂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作者简介

  邢方贵,郧县一中语文高级教师,桃李满天下,现退休。常年潜心于探究古郧阳的文化历史,十多年时间踏遍郧山汉水,积累大量第一手资料,结集有专著《郧县人自何而来》。还有大量散文、小小说及郧地人文风情、历史考辨类文章见诸省市报刊。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