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回:《孺子歌》中的道家思想2

  3

  《孺子歌》中的“德”

  《孺子歌》出现于春秋晚期,处于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是思想文化和学术最活跃的时期。据专家考证,楚国故都——丹阳在丹江口水库沿线。在楚国800年的历史中,最早的200年建都于丹阳,丹阳是楚文化的滥觞期。作为楚文化主要文化之一的老庄文化,在均陵应该是主流文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是2500年前孔子所听的孺子歌,时隔200余年,屈原亦听到此歌,称《渔父歌》。2009年,《沧浪地源考》被列入丹江口市、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丹江口市境内的沧浪洲、沧浪亭、“沧浪绿水”等景观,被确认为战国时《孺子歌》咏唱的地方。

  在沧浪洲听到《孺子歌》后,孔子对弟子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自取之也。”意思是:沧浪之水的“清”和“浊”都各有用途,有可利万物而不争的“德”,这正是我们应汲取的道理。《孺子歌》里“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涵义,被历代文人所传诵。2011年,潘基文在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演讲中,引用老子的话说“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由此可见,沧浪文化中“德”的人文涵义,对培养当下社会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意义。

  “德”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这个字的意思是:行动要正,目不斜视。在金文中“目”下面又加了“心”,这就是说:目正、心正才算“德”。在小篆中,仍然是会意:右上方变成了“直”,“直心”为“德”。 “德”的字形由“心、彳、直”三个部分组成。“心”表示与情态、心境有关;“彳”表示与行走、行为有关;“直”是“值”的本字,是相当的意思。“德”字形本意为“心、行之所值”,是关于人们的心境、行为在什么水平或什么状态的判断(见钱怡岳《老子感悟》)。

  可见,古代“德”字是一种修身方法,用目正心正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殷商贵族注重修德,“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为什么商朝开国君主将“日新”刻在脸盆上呢?培真《修真与龙文化》说:“商汤唯恐自己的‘德’会被‘欲’玷污,……那就必须像天天要洗脸那样去洗净‘欲’的污秽,洗了再洗,才能德性常新而不被蒙蔽。”西周人“释德”有明德、敬德、修德配天、以德配天等等。最初“德”的本意为功德,是修身立命的准则和方法,在中国传承了千余年。《老子》中的“德”、“道”二篇,专门讲述“德”的含义。是对商周“德”的继承、完善和发展,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德”用于人伦,指人的本性、品德。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温良、恭敬、谦让等。“德”字有“道德”或“品行”的解释。《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就是说,一个人要做到“问”、“学”、“让”才算是有“德”。“道德”又可以引申为“恩德”;又有由名词变为动词的用法,指“感激、恩惠”;现代汉语中,则有“感恩戴德”、“德被四海”等词语。这些外延丰富的字义变化,是以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

  4

  《孺子歌》中道法自然的思想

  老子《道德经》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绣啊蠆啊,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老子阐述的养生之道,也是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据培真先生解释:“道”是宇宙的总能源、总规律,是无极化的平衡统一;“大”是道所固有、潜在的巨大“德效应”;“道”和“大”无处不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用无穷。它驱动、演化宇宙万物,气象万千、生生不息。

  老子将“道、天、地、王(即统一治理目标)”四种现象,称为“国中有四大”。他把人体比作宇宙,提出在人体中同样存在 “四大”。人体的“王”是指人的心神,“王居一焉”是说人的心神保持统一、平衡很重要,“人法地”是说身体应保持像大地一样的柔静。“地法天”是说人要效法天空,保持像天那样清透。“天法道”是说效法自然之道来修养生之道,你就会体悟到“道”在无形中作用于人体平衡的效应。“道法自然”是说只有这样才符合自然的本质规律。“道是无极化的无形,但却是永恒的实存;事物是有极化的有形,但却有始有终。有形之物是被制御者,无形之道是制御者(见《道德经探玄》)。”所以,这个法天法地法自然之 “道”,能调节自身的平衡,达到人体的和谐统一,应尽可能保持平和心态,以达到生命的最佳状态。这种道理在哲学领域、社会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

  “渔父问答”里对“道”体现得最为明显。当时屈原被贬为“三闾大夫”,仅管理楚国宗族事务。屈原对自身遭遇的认识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汉水边打鱼的渔父说:“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意思是:世人皆浊,你怎么不在浑浊中染上点泥浆呢?众人皆醉,你怎么不喝点薄酒呢?屈原表示自己不愿 “蒙世俗之尘”,决心以“皓皓之白”之身葬身鱼腹。渔父听完,敲打着木桨唱着《孺子歌》离去。

  这个故事以道家思想理解更为贴切。一是体现“和光同俗”的道家理念。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坐其阅,解其纷。是谓玄同。”意为:停止审视,才能使意识中的“欲”得以解脱;只有和光同俗才能体悟自然之道的奥妙,只有顺应自然方可长存。二是体现“以弱胜强”的道家理念。老子说:“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潇,邦利器不可以示人。”意为:柔弱为什么能胜强?这就像鱼儿潜隐于深而清的水中不离去,不用自己的心神去审视别人,心神才能长留人体而使生命长存,滴水穿石就是这个道理。三是体现“圣人无积”的道家理念。老子说:“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众所周知,几千里汉江数千年奔流不息惠及苍生,何所积?自丹江口水库以上为汉江上游,占有汉江70%的来水量,每遇山洪,江水浑浊。《续辑均州志》记:“至远河滩入州境,历二百余里。至嚣川东流经均州城,在城北沧浪洲与响水河交汇,急转向南。水至此,停汇渊寂,澄鲜蠲洁,为汉江诸名胜首称。”《襄阳县志》记:“汉水重浊与大河相似,自均州下,为之一清,故曰为沧浪之水。”据当地人介绍:均州城东沧浪亭下的水里有暗流将底层沙子冲走,其水清澈见底,就连鹭鸱抓鱼都看得一清二楚。

  2500年前,在以老庄思想为主流文化的地方产生的《孺子歌》,包含有“圣人无积”的理念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正是渔父劝告屈原的话,也是《孺子歌》所传达的道家思想。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是顺应自然之举,不以主观意志转移,圣哲之人变化地看待事物,只有“和光同俗”方可与世推移、和谐长久;水有“胜刚强”的一面,水可以 “穿石”,并非消极遁世;有些功高之士和水一样,不计功名利禄,只保留一颗平常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众人,他的功德就愈积愈多、愈加富有。这就是“圣人无积”。

  有学者认为,湖北文化的前身是楚文化,发源于汉江。汉族和汉语的名称,也来源于汉江文化。从这个层面上说,汉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意义,超越了南北分界,是其它河流不能比的。从这个角度讲,对沧浪文化、 《孺子歌》的研究,具有更大的人文价值。


上一页
WWW.YUNYANGFU.COM 网站联系方式:380108531 13636263189 - 返回主页